“很壯觀,簡直是工程上的奇跡。我感受到一種機械的美感,你看這麼多港機粗大的鋼筋,建築領域很少有這種結構,每個部件都有它的作用,非常符合現代主義的審美。”曾是清華建築系畢業的網路大V使徒子在洋山港建築工地上,面對高大的起重機由衷地發出了讚嘆。
3月18-19日,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及環球網聯合組織了“走進新國企——當代中國奇跡”第一期活動,邀請幾位社交媒體達人走訪蘇州、南通及上海三地,考察蘇通大橋、滬通大橋、洋山港碼頭四期和振華重工長興島基地等。雖然僅有兩日的時間,但大家在一個個“世界之最”的項目面前,連連受到震撼,實地感受中國基礎建設的成就,見證實現奇跡背後的拼搏與努力及其所凝聚的“中國製造”的魅力。
“走進新國企——當代中國奇跡”活動合影
“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突破,是中國製造升級的必然結果”
環球網無人機高空俯瞰蘇通大橋
“四最”是蘇通大橋建設者們脫口而出的一個詞,它是指蘇通大橋呈現給人類的四項“世界之最”:最長跨度、最高橋塔、最長斜拉索和最大規模群樁基礎。來到蘇通大橋展覽館前,環球網記者一邊遠眺線條優美的大橋和主塔,一邊看著眼前的鋼護桶、鑽孔樁及墩身剖面模型,感受著建橋時的攻堅克難。
斜拉索橋的最大跨徑不能超過900米,這曾是國際橋梁學界的一種共識。然而,連接南通和蘇州兩地的蘇通大橋卻突破了不可能,主跨度達到1088米,成為人類首座主跨徑超千米的斜拉橋。對於這項突破,中交二航局員工焦賢模解釋說:“蘇通大橋其實是中國製造能力升級的具體體現。當時設計修建大橋時需要滿足兩艘5萬噸集裝箱貨輪的相向通行,而且還需要有一定的安全距離,所以跨徑需要超過千米。無論是通航需求還是大橋建築要求,這些都是中國製造能力的升級,是發展的必然結果。”
雖然建設者們只是以“中國製造”的水到渠成來輕描淡寫蘇通大橋的落成,但歷時5年的鏖戰,工人們的的確確有過失敗,更有過值得大書特書的創新發明。曾參與蘇通大橋幾大項目建設的中交二航局建設者周明生講述了“筷子插在豆腐上”的攻堅故事。蘇通大橋所處水流湍急,土質鬆軟。為了克服樁基難題,建設者們把131根長約120米、直徑2.5米至2.8米的群樁紮在水下,托起1個足球場大、6層樓高、體積6萬立方米的鋼筋混凝土主塔承臺。最終,鑽孔樁在軟土上牢牢地紮下了根。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