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如何看待大氣污染治理的成效

2017年03月22日 15:58:20  來源:環保部發佈
字號:    

  作者:胡京南(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宮正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

  當前我國的大氣污染治理,既要靠長效措施持續改善環境空氣品質,也要在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採取應急措施進行重污染的“削峰降頻”。

  自2013年“大氣十條”發佈實施以來,我國在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深化工業大氣污染治理、強化機動車污染防治、加強城市揚塵污染控制、提升區域聯防聯控管理能力等方面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同時也建立了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及時採取預警應急措施,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

  “十二五”期間,在環保部“清潔空氣研究計劃”、科技部“藍天科技工程”和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國家科技計劃的支援下,我國在區域性大氣複合污染的來源成因、監測預警、綜合防治和應急調控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綜合觀測研究表明,“大氣十條”實施以來,全國和重點區域的大氣污染防控措施取得成效,一次污染物(SO2、NOX及一次顆粒物等)濃度顯著下降。但是,PM2.5中的二次組分(硝酸鹽、硫酸鹽、銨鹽等)下降明顯緩于一次污染物,大氣重污染的發生往往與二次組分快速增長有關。由於二次污染物的濃度變化與氣態前體物排放之間的關係呈現非線性,因此只有科學闡明不同地區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徵和規律,才能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控對策,實現PM2.5污染的精準防控。

  同時,環境監測部門在空氣品質監測網和顆粒物組分網建設、重污染預測預報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到2015年,按照新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3095-2012)》要求,國家空氣品質監測網的建設全面完成,實現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1436個空氣品質監測國控站點聯網和實時發佈,並建立了不少於三級的品質控制體系,對監測全過程的8個重要環節進行有效管控。

  空氣品質預報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數值預報和人工訂正技術,手段不斷完善,在過去多次重污染預報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重污染過程預報的準確率越來越高,提前發現污染過程的時間也越來越早。

  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還建成了集15個超級站、31個鐳射雷達、2+18城市手工採樣和移動走航觀測的大氣顆粒物組分監測網,開展污染來源成因的實時解析。基於對區域性大氣複合污染來源成因的科學研判,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實施了統一的重污染天氣預警分級標準,各地根據當地污染特徵制定了比較有針對性的應急預案,在今年冬季重污染期間多次採取區域聯合應對行動。

  根據空氣品質監測數據分析,2013年以來,全國及重點區域城市環境空氣中PM2.5、PM10、SO2等主要污染物濃度呈逐年下降趨勢,達標天數比例逐年上升,重污染發生頻次明顯降低,城市環境空氣品質不斷改善。與2013年相比,第一批實施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的74個城市2016年的PM2.5、PM10、SO2、NO2年均值分別下降30.6%、28.0%、47.5%和11.4%,其中京津冀區域分別下降33.0%、34.3%、55.1%和3.9%,長三角區域分別下降31.3%、27.2%、43.3%和14.3%,珠三角區域分別下降31.9%、30.0%、47.6%和14.6%。

[環保微講座]如何看待大氣污染治理的成效

  同時,2016年74個城市重污染天數比例為3.0%,比2013年減少5.7個百分點。其中,京津冀區域2016年重污染天數比例為9.2%,比2013年減少11.5個百分點;長三角區域2016年重污染天數比例為0.9%,比2013年減少5.1個百分點;珠三角區域2016年重污染天數比例為0.2%,比2013年減少0.1個百分點。

[環保微講座]如何看待大氣污染治理的成效

  根據中國工程院對“大氣十條”實施情況開展的中期評估結果,衛星遙感數據反演顯示,2013-2015年,全國及重點區域NO2和SO2垂直柱濃度年均值和顆粒物光學厚度(AOD)總體呈下降趨勢,與地面監測數據分析結果一致。在主要治理措施中,重點行業提標改造的減排貢獻最大,對PM2.5濃度下降的貢獻達到31.2%。產業結構調整、燃煤鍋爐整治和揚塵綜合整治是對PM2.5濃度下降貢獻較大的另外三項措施,分別貢獻了21.2%、21.2%和15.2%。除常規措施之外,重污染應急措施也能夠一定程度上減少SO2、NOX和一次PM2.5的排放,在應急期間降低大氣PM2.5的峰值濃度。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