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錢其琛曾給外交官提建議:回答問題少說無可奉告

2017年05月11日 10:17:1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本文原發于2003年12月31日

  原標題:錢其琛破“例”十記外交

  “他開了先河”

  在書店林立的上海市福州路上,印有國務院原副總理、曾任外交部長十年的錢其琛頭像的新書招貼隨處可見。

  在北京,這本名為《外交十記》的錢其琛外交回憶錄自11月5日上市以來,已經5次印刷,根據出版商提供的數據,總數超過15萬冊。

  “他(錢其琛)確實是開了先河。”中國前駐古巴和智利的大使王成家說。他認為這是中國國家領導人退休後第一次出版親身經歷的歷史事件回憶錄。王成家目前是出版該書的世界知識出版社社長。

  在《外交十記》出版一個月後,另一位在3月份剛剛退休的國家領導人李嵐清的回憶錄也擺上了各地書店的書架。短短的時間內,兩位退休國家領導人的回憶錄相繼出版,打破了中國政要退休後幾乎無人寫回憶錄的“慣例”。

  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外交的內幕或者真相一直是一個微妙而撩人的話題。《外交十記》令人矚目,也就理所當然的了。

  從1988年出任中國外長,到2003年在國務院副總理的崗位上退休,錢其琛執掌中國外交前後達15年,這15年也是中國外交史上最錯綜複雜、變化頻繁的時期。從今年3月份開始,錢其琛著手寫書,用5個月的時間寫完了20多萬字的書稿,分別回顧了對蘇關係正常化、對柬埔寨問題的解決、海灣戰爭前夕的斡旋、跟印尼復交、同韓國建交、1989年後中美關係的博弈、蘇聯解體、同非洲的外交關係、涉臺外交的兩次鬥爭與港澳回歸共十個主題。書中另附錢其琛在北大國際關係學院的五篇演講。

  早知消息的“老部下”王成家主動到府聯繫出版權。作為外交部的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順理成章地拿到版權。

  出書有正本清源的目的

  錢其琛稱自己的回憶錄“只求真實準確,非史非論”。

  “我認為錢其琛寫這本書有他自己的考慮。他跟我講過,有些事情在國外有很多的版本,如果不把真實的事情表述出來,多年以後,那些非真實的東西就變為事實了。”王成家說,“在我看來,這實際上就是正史。”

  回憶1989年後中美關係博弈的“黑雲壓城城不摧”一章,無論是普通讀者還是專業學者都視其為全書的精彩華章。錢其琛在書中透露: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希曾于1989年7月1日派秘使斯考克羅夫來京與鄧小平會談,希望取得中國對白宮相關舉動的諒解。有趣的是,斯考克羅夫與老布希在後來合著的《變革的世界》一書中描述說自己在乘坐專機進入中國領空後差點被中國軍方打下來的故事。錢其琛以輕鬆的語調糾正說,那不過是秘使先生的人為想像,此前中美雙方對於這次秘訪已作了充分溝通,空中通道一路綠燈。

  “他沒有回避複雜的歷史事件,而是用自己的政治和外交智慧向公眾講述歷史。他曾多次提起‘能公開的就必須讓人了解’。”北大國際關係學院的一名老師告訴記者,錢其琛退休前每年都要到學校講演,“他觀點開明,建議外交官在回答提問時儘量少說‘無可奉告’,因為這句話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不過錢其琛卻特意強調要淡化他的個人色彩。出版社原本建議書名為《錢其琛回憶錄》,這個建議被拒絕。錢其琛個人非常喜歡《浮生六記》、《幹校六記》兩本書,希望自己寫的書也平實一些,於是改成了《外交十記》的書名。錢其琛也不希望將自己的頭像放在書的封面上。王成家還曾開玩笑說:“其實,你還可以寫一本《外交趣事》。”但錢其琛也拒絕了這個建議。

  不再神秘的退休生活

  “中國的政治人物很少有公開寫回憶錄的習慣,以致現在許多中國人的傳記竟是出自外國人之手,這實在是一個缺憾。”南京大學歷史系的一位學者說。在普通人的眼中,國家領導人退休後的生活一直保持著非常神秘的色彩。

  在這樣的背景下,錢其琛在退休半年多後即出版回憶錄的消息激發了公眾和媒體的興趣與想像。

  11月15日,錢其琛的回憶錄以義拍的方式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與公眾見面。王成家說:“由於作者的特殊身份,他不可能到現場簽名售書,或者參加讀者見面會。”這天,有錢其琛簽名蓋章的珍藏本被一位姓宮的北京人買走。隨後,義拍又在武漢等城市舉行。所有義拍的款項均將被捐給貧困兒童的教育。

  早在11月初,《外交十記》在港臺的媒體上就已形成一股“旋風”,報紙開始大量的轉載,特別是與港臺有關的內容。現在世界知識出版社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壓制住各地層出不窮的盜版。

  事實上,退休後的錢其琛除了看書寫書,仍繼續在外交領域做一些事情。王成家社長說:“他還經常在聯合國為國家做一些事情。”就在《外交十記》被擺上書店時,錢其琛正在美國的休斯敦參加由美國前總統老布希主辦的中美關係研討會。

  王成家認為:“錢其琛寫回憶錄開了先河,其價值應該是十分深遠的。我相信在他之後,肯定還會有其他國家領導人相繼出書。”

  在《李嵐清教育訪談錄》中,可以看到退休後的政治人物撰寫回憶錄的這種價值。李嵐清說,“在國務院領導崗位上工作十載,也確實需要向人民作個彙報。考慮再三,倒不如面對記者以訪談的形式,針對某些問題,談談我在國務院工作的一些經歷和體會,讓讀者了解國家公共政策和重要決策的形成過程……”

  “但願這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名學者評論說,“這種著述提供了重大歷史事件的個人視角,本身即為信史的一部分。同時也拓展了社會的話語空間。”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