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多國首腦抵京參加一帶一路論壇 美媒:北京將“重塑世界”

2017年05月12日 08:40:2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白勉 柳玉鵬 王會聰】11日中午,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抵達北京,成為首位抵京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外方領導人。他還將對中國展開國事訪問。同日,烏茲別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也抵達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5月14日至15日舉行,與會各國首腦和高官這兩天將陸續抵達北京。據中國外交部11日消息,外交部副部長李保東表示,除了之前公佈的28位已確認出席論壇的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外,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塔姆巴耶夫也將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領導人圓桌峰會。這是建國以來由我國首倡舉辦的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主場外交活動。

  據《越南人報》11日消息,這是陳大光就任國家主席以來對中國的首次訪問,對推進兩國政府、地方、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合作有重要意義。越南《人民軍隊報》稱,此訪體現了越中關係在近一段時間的積極發展勢頭,體現了兩國高層領導對於維護、發展、推進兩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進一步推動深化的願景。《越南時報》就陳大光訪華發表評論稱,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3年來,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得到了國際社會普遍認可。在“一帶一路”的實施方面,有充足的金融資源、國際法理保證,也有具體方案。本次論壇就是加強“一帶一路”國家間合作的重要一步。陳大光主席前往中國出席本次論壇不僅是為了深化越中兩黨兩國間的合作,也是為了深化越南和中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企業、民間組織的經貿往來、合作交流。

  據俄羅斯《獨立報》11日報道,烏茲別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當天抵達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將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烏茲別克歷史學博士塞富林表示,總統此次訪華確定了國家外交政策戰略的連續性,烏國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是中亞鄰國、俄羅斯和中國。報道稱,烏國在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中亞和中東方向上佔據重要地位,希望利用中國的這一倡議發展本國基礎設施,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此外,因為中烏兩國都面臨中亞地區動蕩的威脅,安全也將是雙方探討的主要議題之一。

  據媒體報道,蒙古國總理額爾登巴特、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智利總統巴切萊特等國領導人都將在12日開始訪華行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1日表示,來自130多個國家的約1500名各界貴賓將作為正式代表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註冊報道此次論壇的國內外記者達到4000余名。

  隨著“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將至,外媒正在明顯加大報道頻率。美國彭博社11日至少發佈3段介紹該倡議的視頻。路透社11日發文:“中國為絲綢之路峰會聚集世界”。文章稱,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宏偉計劃,除中國已經為此設立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外,中國牽頭創立的亞投行的許多項目也很有可能成為該倡議的一部分。“這是對歐洲部分地區具有吸引力的基礎設施建設倡議,我們也都知道這與中國擴大影響力有關,”一位歐盟外交高官如是說。隨著特朗普奉行“美國優先”戰略,更多的國家正在力爭加入中國推出的該宏大計劃。文章稱,一位亞洲高級外交官在提到該論壇時表示,“其實,許多國家都在為獲邀參加該論壇而向中國施壓,而不是相反”。

  美聯社10日發文稱,“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在亞非歐之間的廣袤地區修建港口、鐵路和公路網路,以擴大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這一地區佔全世界總人口的60%,為保持經濟增長,到2030年將需要超過26萬億美元以上的此類投資。儘管有人認為美印俄等國家可能擔心中國擴大其本國政治影響力,但從許多方面來看,作為全球最大貿易國的中國推出該倡議都屬於“自然之舉”。中國常常是唯一願意為貧窮國家大型項目提供融資的國家。從2004年開始在全球高校開辦孔子學院以傳授中文和中國文化,到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後北京如願在美歐主導的世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更多投票權,在過去10年間,北京為爭取獲得與其經濟成就相匹配的全球影響力推出了一系列倡議,而“一帶一路”是其中最蔚為壯觀的構想。

  “中國在‘現代絲綢之路’上起航,”新加坡《海峽時報》11日以此為題報道稱,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倡議涵蓋全世界約65%的人口、約1/3的GDP和約1/4貿易。儘管該倡議主要涉及沿線60多個國家,但中國表示這是具有包容性的倡議,向所有擁有相同目標的國家開放。迫切渴望建造基礎設施的沿線發展中國家都歡迎“一帶一路”倡議,包括寮國、柬埔寨、菲律賓和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如今,就連起初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興趣的日本似乎也已改變主意,派遣執政黨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參加本次高峰論壇。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10日報道稱,這場“龐大會議”將“重塑世界”。包括通用電氣、西門子等在內的外企巨頭也已明確表示正在準備參與“一帶一路”項目。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