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這裡報到那天,是我22歲的生日。我當時想,好殘酷啊!”徐曉瞳笑著回憶道。一旁的開艷玲接過了話茬,“我當時是哭了啊,這裡最偏遠,分到了這裡,運氣也太差了吧!”
馬庫小學位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馬庫村,這裡距離中緬邊境線不到2公里,當地人都叫這座小學為“國門小學”。2016年9月,剛剛走出校園的徐曉瞳和開艷玲被分配到這所學校,成了除校長外“唯二”的兩位教師。
獨龍江鄉是獨龍族的聚集地,這裡深處峽谷,交通不便,而馬庫村又是距離鄉政府最遠的村子,剛開始工作,兩位老師著實適應了一段時間。
“我現在已經習慣沒電的日子了,有時突然來電我還不習慣。”來自怒江福貢縣的開艷玲是個傈僳族女孩,活潑健談,“因為這裡經常會有泥石流,然後就停電,有時候持續時間特別長,比如這個學期開學的時候就好久沒有電。”
“從3月3號到3月22號。”來自大理的白族小夥兒徐曉瞳搶著說道,“即便來電的話,也是分時段的,下午1點來4點停,晚上12點來次日早上7點停。”
晚上一停電,老師們就只能帶著學生做遊戲,沒法上晚自習。“這是最麻煩的,因為各個學校的成績是要排名的,這個學校又很特殊,所以壓力還是挺大的。”二人異口同聲地說。
“教學中,要把很簡單的詞,再化成更簡單的概念去教。”徐曉瞳念起了自己的教學經,“比如‘危險’,什麼是‘危險’呢?你看到一條蛇,這個狀態,就是‘危險’,就這樣教他們。”
“你看整個村子,最好的建築就是我們學校。”馬庫小學校長張學芬不無驕傲地說。儘管已經是校長,但其實張學芬今年只有25歲。和兩位老師不同,她並不是專職教師,而是當地聘用的“志願者”。
“我們學校是2015年9月建成,當時我就來了,教師換了幾批,我一直在,所以就成校長了。”張學芬笑著說,“就算沒有正式編制,我也願意在這裡幹,因為和孩子們已經有感情了,中途離開感覺不負責吧。”
開艷玲的想法和校長一樣:“我至少要把這批孩子帶出去,所以幾年之內還是要留在馬庫。”
“我其實還是想回老家那邊,但是先要在這裡幹幾年,我已經做好這個準備了。”徐曉瞳邊說邊點了點頭。
吃過中午飯,校長邀請記者為全校師生拍攝一張全家福,他們選擇了學校門口的一幅壁畫做背景,因為“這裡最漂亮了”。壁畫上,十多個孩子手拉著手,臉上綻放著甜蜜的笑容。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