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第27個全國土地日:耕地保護是國計民生頭等大事

2017年06月26日 09:26: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原標題:第27個全國土地日:耕地保護是國計民生頭等大事

  6月25日,我們迎來第二十七個全國土地日。今年全國土地日的宣傳主題確定為“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旨在號召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土地資源生態安全,全面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保護耕地的數量、品質和生態,以實際行動“建設美麗國土,共築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其他四個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國土空間及其承載的一切,都是一個共同的生命體。為了“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我們堅持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探索構建了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全國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交出滿意的答卷,與森林、河流、湖泊、山體等共同形成城市生態屏障,成為城市開發的實體邊界。不動產統一登記的全面實施,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的啟動,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辦法印發實施,以及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推進,都為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管護夯實了基礎。

  2017年發佈實施的全國國土空間規劃,是首個全國開發與保護綜合性、戰略性和基礎性規劃。該規劃圍繞美麗國土建設的主要目標,以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為基礎,設置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線、保障線和生態線;首次提出“國土全域保護”“國土聚集開發”理念,首次提出構建“四區一帶”國土綜合整治格局,既體現了國土空間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又突出了國土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

  作為糧食生產的基礎,耕地也具有水土承載、物種生息、氣候調節、景觀文化等多種生態功能,是土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經驗表明,耕地保護始終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這根弦時刻都不能放鬆。不僅如此,在建設生態文明的今天,我們強調的耕地保護還要在注重數量管控的同時,更加重視品質建設和生態改善,維護耕地資源生態功能及其生態系統穩定。尤其土地整治要在增加數量、提高品質的基礎上優化用地格局、修復生態景觀、傳承農耕文化,逐漸向數量、品質、生態“三位一體”的多目標、多功能綜合整治轉型。按照“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全國適宜穩定利用的耕地保有量要守住18.65億畝。所謂“適宜穩定利用”,指的不僅是數量底線,更是品質不降低、生態有改善的紅線。

  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抉擇,使節約集約理念得到昇華。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環境承載能力的根本之策。我們全面落實節約優先戰略,要在規劃管控、標準約束、技術支撐、考核引導的基礎上持續創新,以創建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市)作為重要平臺,將全面節約集約用地持續引向深入。這個過程中,不僅要在“量”上開闢一條“守住總量、盤活存量、控好增量、用好流量”的節約集約新路子,還要追求經濟、社會和生態“三位一體”綜合效益“質”的最優化。尤其要學會適當控制“地盡其用”的“度”,避免過度開發利用透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牢牢把握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的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安全適用性。當前,節約集約用地模式、技術、管理和制度持續創新,我們還應著力健全節約集約倒逼耕地保護與用地空間優化的有效傳導機制。

  我們正處在一個創新驅動的科技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對國土資源領域科技創新提出更高要求。我們的科技創新將面向世界前沿,圍繞“盡職盡責保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的職責需求,為國土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同一片土地,同一個夢想;同一個家園,同一份希望。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期待每個人都能更自覺地把共同責任擔起來,為美麗國土與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