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70年前,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聲中,我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宣告成立。70年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守望相助,砥礪奮進,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準持續提高,幸福的歌聲唱響在118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大地上。
從今天起,本報開設“守望相助七十載·壯美亮麗內蒙古”專欄,推出來自基層一線的報道,集中展示內蒙古七十載滄桑巨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顯著成就。
本報呼和浩特7月16日電 (記者陳沸宇、馬躍峰、吳勇、張騰揚)“煤”裂開了。黑煤漿先化為氣,再合為甲醇,又變成一粒粒白亮的聚丙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中天合創公司的控制屏上,煤炭上演“變身戲法”。總經理張西國說:“這是國內最大的煤炭一體化項目,年產烯烴137萬噸。從賣煤到賣聚丙烯,每噸煤多賺700元。”
“數”聚合了。從一個牧民的草場邊界,到一個地區的草畜平衡,再到“多規合一”的產業佈局,鄂托克前旗大數據中心可細數“家底”。鄂前旗數字草原資訊中心主任王伊拉圖說:“牧民的草場有沒有退化,能養幾隻羊,該拿多少生態補償金,一目了然。”
煤資源、大數據,一老一新,是內蒙古自治區最閃亮的產業聚光點。進入新世紀以來,內蒙古經濟增速曾連續8年領跑全國。近年來,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但內蒙古經濟依然穩步向前。穿越草原、沙漠、戈壁,沿著內蒙古的經濟脈絡,滿眼可見“轉型升級的神奇”。
看“老產業”:煤炭、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產能產量和外送電量全國第一。煤電一體化比重90%、煤電鋁一體化比重70%。“煤鏈條”越拉越長,鹽化工、稀土產業、太陽能產業緊隨其後。看“新產業”:全區安裝大數據伺服器90萬台,居全國前茅。在呼和浩特南部,中國電信內蒙古資訊園將建42座數據中心,已服務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68家客戶。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大數據雲計算、生物科技、蒙中醫藥等新興產業攥指成拳,轉型升級快馬加鞭。
6月,馳騁在佔全國陸地面積1/8的內蒙古大地上,深感這裡資源富集:已發現礦種144種,有17種保有資源量全國第一。然而,“一煤獨大”、發展方式粗放,一度導致後續發展乏力。
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要求內蒙古發揮自身優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水準。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內蒙古著力推動轉方式“五個結合”: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相結合,同延長資源型產業鏈相結合,同創新驅動相結合,同節能減排相結合,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相結合。
轉方式,內蒙古盯緊科技創新。包頭稀土研發中心積極組織中科院金屬所與包頭鋼鐵集團公司開展10輪次“稀土鋼”規模生產示範。“稀土鋼”千噸連澆,工藝順行、穩定。“鋼加入稀土,性能極不穩定;鋼水流動受阻,澆口極易堵塞——半個世紀以來困擾稀土鋼工業化應用的兩大難題被科研人員一舉攻克!”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欒義坤說。
轉方式,內蒙古有所為有所不為。與2011年比,2016年內蒙古煤炭工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從21.3%下降到19.6%;簡政放權、減稅降費打出“組合拳”,降低企業成本280億元;實施45項補短板重大工程,推進航空網、資訊通信網等“七網”建設;創新與俄蒙合作機制,大通關改革試點任務基本完成;三次產業結構由2013年的9.5:54:36.5,演進為2016年的8.8:48.7:42.5。
矢志不渝轉方式,內蒙古碩果纍纍,一往無前。祖國北疆,正展現一道亮麗的經濟風景線。
(相關報道見第八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