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科學啟蒙與月相知識哪個更重要

2017年08月10日 09:19:36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今年本市小學一年級《暑假生活》的一道“觀月題”難倒有些天文專家,引發爭議。在天文專家看來,科學探究重要的不在於結果而是過程,從而引導孩子掌握實事求是、探明真相的方法。一些教育專家、一線老師認為,鼓勵孩子觀察周邊變化、激發探究興趣,遠比月相知識本身更為重要。

  科學作業莫留漏洞 

  “從現在開始,請你每晚7時至9時之間觀察1次月亮,把看到的月亮形狀畫下來,堅持28天。”這是上海小學一年級《暑假生活》的一項作業,看上去是否簡單又有趣?然而,這道題目卻把上海市天文學會秘書長、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科學傳播工作室高級主管湯海明難住了。原來,根據天文規律,月球每天升起的時間都會比前一天推遲50分鐘左右,也就是說,每個月約一半時間,月亮要到第二天淩晨甚至一早才升起,又在白天悄悄落下。孩子無法按照題目要求,在晚上7時至9時找到月亮的蹤影。湯海明呼籲,要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還需出題者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嚴謹細緻。

  翻開《暑假生活》,題目中補充說明,“如果那天下雨或者多雲看不到月亮,可以先空著那一天不畫。28天后,請你猜一猜,如果空著不畫的那幾天都能看到月亮,月亮可能是什麼形狀?把你猜測到的月亮形狀補畫上去,並在下面做一個記號。”湯海明提醒,這樣的表述很容易造成誤導。如果孩子認為無法看見月亮,只是因為下雨或者多雲等天氣原因,那就錯了。

  “如果孩子真的要根據自己的觀察去完成月相圖,恐怕只能熬夜不睡覺了。”湯海明坦言,借助搜索引擎或自然學科課本,“猜”出月相變化圖並不難。但科學探究重要的不在於結果而是過程,從而引導孩子掌握實事求是、探明真相的方法。他建議,這份作業不妨加一小題,就會變得很有意思。“當你沒有在晚上7時到9時的天空中看到月亮,想一想究竟是什麼原因?”如此一來,也能讓孩子定時定點仰望星空,做好記錄和觀測,而不是憑空想像。

  啟蒙孩子科學素養 

  “10多年前,每年中秋節前的半個月,我們總會讓幼兒園大班的孩子觀察每天的月亮長啥樣,然後把它畫下來。‘月亮婆婆一邊做衣裳,身體是不是一邊長胖了……’伴隨著講述《月亮婆婆做衣裳》的故事,鼓勵孩子們每天晚上看看月亮的形狀有哪些變化,並記錄下來;如果沒有看到,那就空著。”長寧區新實驗幼兒園園長、上海市特級園長、特級教師周劍說,這項觀察活動的目的,在於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事物的變化,特別是生活中一些平時可能熟視無睹的現象,通過仔細觀察和客觀記錄,激發孩子們對探究的興趣。

  對學生和家長而言,這是一個培養實事求是態度的小小考驗。周劍說:“題目本身的要求是畫下看到的,如果看不到就應當不畫;如果畫了,那反而有問題。”在專家看來,暑假是一個很好的觀察“窗口”,讓孩子們收穫真實的體驗。開學後,老師若在作業反饋時予以強調,對學生科學態度的培養則大有裨益。如果家長或教師有心,在後面同樣的日子記得讓孩子再觀察一下,驗證自己補畫的是否和觀察到的一致,也是一種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培養。

  還有一些小學語文老師認為,作業對孩子的意義並不僅僅是獲得知識、鞏固技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還應該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學習素養。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專注、堅持,質疑、想像,以及實事求是、努力探究的學習素養更為重要。從語文學習的角度,學生學習寫作要有留心生活、觀察生活的習慣和能力,因此老師會經常結合生活中的內容設計、組織一些活動,引導、鼓勵孩子去觀察,把自己真實看見的東西記錄下來,並對其中搞不清楚或有疑問的東西大膽質疑。

  因此,這一自然學科的作業,鼓勵孩子堅持觀察、記錄,並對觀察、記錄所得進行質疑、探究,這樣的學習經歷對學生的發展很有意義。當然,一年級孩子在完成這樣的長作業過程中,還需要家長和老師恰當引導。(記者 許沁)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