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誠信檔案應發動社會力量,引入公眾監督
“手握公權力的公務員,如果在履職過程中出現失信行為,損毀的是政府公信力。”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對中新網記者說。
汪玉凱表示,觀察十八大以來查處的貪腐案件和問題官員,諸如幹部個人事項填報造假、官員學歷年齡造假、檔案造假等等,這些失信行為組織沒有及時有效發現,有的還存在帶病提拔,這本身就在暴露出公務員系統誠信制度的缺失缺位。
對於誠信檔案的內容,汪玉凱建議,針對公務員群體的誠信檔案,應該以問題導向,有所聚焦,逐條明確。
“誠信檔案應該記錄什麼內容,什麼行為算是公務員的失信,這些都不能表述模糊,要準確闡明。此外,誠信檔案的內容不易泛化,要有的放矢,強化針對性,這樣才能可操作、可執行、可追究。”
汪玉凱說,公務員誠信檔案建設更為重要的是透明度,對失信行為的評價監督不應只停留在內部核查,要發動社會力量,引入公眾監督。(完)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