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戰略支撐·戰略力量·戰略人才——十九大代表聚焦創新驅動

2017-10-23 21:05: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 題:戰略支撐·戰略力量·戰略人才——十九大代表聚焦創新驅動

  新華社記者余曉潔、李偉、董小紅

  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九大開幕以來,創新驅動成為代表們熱議的話題。

  夯實戰略支撐

  報告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世界首條千公里級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開通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團隊正在優化輸運量,近期在實現更長的節點距離研發上有望取得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許武代表分享量子通信前沿動態。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雙中子星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中國南極巡天望遠鏡等多臺設備參與觀測;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研製的美國波士頓市橙線地鐵首批列車下線;中國科學院團隊選育出植株2米多的超高產優質新種質“巨型稻”……

  連日來,中國科技成果“井噴”的消息,讓科技領域的代表們倍感振奮。大家認為,中國科技創新對產業、經濟的引領和支撐越來越有力,尤其在航太、通信、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第一動力一發而不可收,未來必將愈加奔涌而出。

  “中國LED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從產業方面講,中國現在是LED最大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南昌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江風益代表說。國家超算天津中心應用研發部部長孟祥飛代表介紹,中國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算“天河三號”的預研工作正在順利推進,2020年左右有望部署完成整機系統。

  孟祥飛說,他和團隊正致力於開發更多好用實用的APP,讓超算在更多領域有用武之地。

  “十八大以來,中國國防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一大批資訊化程度高、具備世界先進水準的武器裝備列裝部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也開啟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征程。作為軍工人,我尤其感到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二所副總工程師王廣金代表說。

  強化戰略科技力量

  世界發展史已經證明:科技創新在哪興起,發展動力就在哪迸發,發展制高點和經濟競爭力就轉向哪,現代化高潮就興起在哪。

  報告提出,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這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擔當。”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代表說。報告擘畫了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有望成為全球創新引領者,在前沿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主要領域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企業有資金、有項目,科研機構有豐富的科研資源,產學研深度融合才能形成創新合力。”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師耿家盛代表說。

  “經濟科技兩張皮、科技成果束之高閣的局面正逐漸被打破。我們用所有權來激勵發明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試點一年多來,百餘項職務發明專利完成分割確權,成立多家高科技企業,成果轉化取得初步成效。”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翟婉明代表說。

  在一線奔波近30年的湖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遊艾青代表說,“我們搞農業科研的,必須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持續科技支撐。讓中國人端穩自己的飯碗,而且吃得更香。”

  培育戰略科技人才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強、科技強,才能帶動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

  報告明確要求,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

  代表們紛紛表示,必須創新人才培養引進政策和激勵機制,為科研人員創造安心鑽研、潛心創新的良好條件,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把廣大科研人員凝聚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來。

  “以創新驅動發展,以改革驅動創新。”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代表表示,下一步將圍繞激發人的積極性開展工作,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科研人員創造公平、公正、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生態系統。

  中央企業是國家科技創新的中堅,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國家的創新能力水準。“人的創造力是最重要的資源。電子科技處於網路資訊技術這一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的領域。我們大力通過理念、體制機制的創新來煥發人的活力。比如,2012年年底,中國電科開始實施首席科學家制度,對領軍科學家不僅給榮譽和待遇,關鍵還給他們帶團隊、創業績的機會,起到很好的示範和帶動作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熊群力代表說。

  在貴州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陳堅代表看來,高校是科研創新非常重要的陣地。中國有七成左右的科研成果、發明創造來自高校。“必須把這個陣地的作用發揮好,通過收入分配改革讓有創造的老師‘名利雙收’。”

  築巢才能引鳳,培育戰略人才需要搭好平臺。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徐惠民代表說,當地引進了10多家“國家隊”科研院所,29所中外知名高等院校,集聚了近500家新型研發機構,吸引了國家“千人計劃”143人。這些人才通過科研創新打破了許多產品的國際壟斷,為地方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作為一名技術工人,我在今後的工作中要倍加努力、精益求精,將交到自己手上的每一個零件高標準完成,保證深海裝備正常安全運作,為實現祖國的海洋強國夢貢獻我的一切。”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工程實驗室鉗工周皓代表說。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