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亞太政策之對華:加強合作是主旋律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 題:美國亞太政策之對華:加強合作是主旋律
新華社記者柳絲
美國總統特朗普即將開啟任內首次亞太之行,為期12天,其中,8日至10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從時長來看,這是本世紀以來美國總統對亞洲訪問時間最長的一次,凸顯美國對亞洲的重視;從白宮公佈的關注話題來說,經貿和朝核問題成為此行重點;從美國國內輿論來講,對中國的訪問是焦點。
無論在官方通電話中還是在個人推特上,特朗普都表達了對此次訪華“加強美中合作”的希望,並說“美國人民都在熱議我即將對中國進行的國事訪問”。中方也表達了對共同推動取得重要成果、“為中美關係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力”的期待。
當然不能否認,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不到10個月,對華政策依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清晰的框架。一些人總是有意放大這一不確定性,刻意突出中美在包括經貿、地區熱點等問題上的分歧。但是,正如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新任主席約翰·艾倫日前在北京所說,“那些認為中美之間有很大認知差異的,或者認為中美會衝突的,都是因為沒有真正理解現在的中美關係”。
自特朗普就職以來,中美高層保持頻繁互動,四個高級別對話機制已經建立並成功進行了首輪對話,各層次各領域交流合作也取得新進展,在地區和國際熱點問題上保持溝通協調。中美關係保持了它自建交以來的歷史慣性,總體上保持穩定發展態勢,雖然存在相互競爭、戰略博弈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享有相互借重、利益融合的一面,而且變得更有韌性。
特朗普9月宣佈了“美國第一”的“有原則的現實主義”政策,被認為是其政府總體外交框架的形成,簡言之三點,即淡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強調美國利益,並以結果為導向。這一大的外交政策框架投射在對華政策上,則表現出“交易型”和“結果導向”的方式。
布魯金斯學會8月公佈的一份特朗普政府中美關係半年報告認為,特朗普執政半年中,對華主要聚焦在兩個問題:貿易問題和朝核問題。報告指出,“結果導向”在其中體現明顯,一是平衡中美貿易赤字,二是在朝核問題上對中國的需求。
無獨有偶。根據白宮吹風會,單就此次亞太之行來說,特朗普也是聚焦經貿和朝核這兩大問題。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盤古智庫秘書長王棟說,在這兩個問題上,中美相互依存的經貿關係以及雙方在維護東北亞和平穩定、實現半島無核化上都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也有迫切的合作需求。
在這兩個問題上,一方面,中國是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2016年中美貿易、投資給美國創造的就業崗位過百萬個,尤其是對於特朗普政府提出的1萬億美元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中美優勢互補明顯;另一方面,美國希望並需要中國發揮大國作用,在包括朝核問題在內的熱點問題,以及地區和全球性問題上協調合作。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國務卿蒂勒森不止一次表示,要發展未來50年的中美關係。就連極保守的、一度對華持強硬立場的特朗普前“軍師”班農,也已經轉變態度,強調中美合作,並稱中美可以找到解決朝核問題的辦法。這些都顯示出,特朗普政府在對華政策上,希望著眼長遠、維護大局、加強合作的主基調。
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最重要、最複雜、最富戰略性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走向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日益重要。剛剛卸任布魯金斯學會主席的斯特普·塔爾博特指出,中美之間必須要建立新型大國關係,領導力、創新和信任發揮著至關重要作用。“今後中美會在很多領域開展工作,若中美不合作,那中美很難在太平洋上有所發揮。”
艾倫則將“合作”列為中美第一個關鍵詞。他說,美國與中國應該尋求一切機會合作,而且方法有很多,從氣候變化到發展、到脫貧等方面。
塔爾博特還說,在全球治理方面,“中美如果不合作,全球治理就少了希望”,而只有雙方合作,才能推動完善全球治理。
不僅如此,同樣不能忽略的是,看待美國對華政策,還需要放在更大的背景下,超越兩國政府關係或高層關係,超越經濟合作。無論是美國國會、商界、文化界還是民間,都在從不同維度和領域塑造著對華政策。
中美雖然已經交往了近40年,但中美關係仍需要很長的學習曲線。合作是唯一道路和選擇,合作的習慣也需要雙方共同培養,不僅達到中美共贏,也推動世界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