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煥發新活力 江津白沙打造特色文化休閒旅遊目的地
台灣網11月14日重慶訊 (記者 尹賽楠)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鄉村建設將成為中國今後的關注焦點。作為曾經抗戰文化四壩之一的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如何實現鄉村振興?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有1030年建鎮歷史的白沙古鎮正在依託濃厚的人文底蘊,著力提升文化產業的上檔升級,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休閒旅遊目的地。
白沙是重慶文化重鎮 正打造文旅融合特色文化休閒旅遊目的地
白沙鎮區位條件卓越,是通達渝、川、黔三省(市)的水陸交通樞紐,距江津區和永川區均約30分鐘車程,到重慶主城和四川瀘州均50分鐘車程。是全國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全國重點鎮、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重慶市中心鎮、重慶市百強商貿鎮。
白沙鎮是近代著名的“愛國市鎮”。抗戰時期,眾多文化精英流寓白沙,帶來空前的文化繁盛局面,形成獨特的白沙抗戰文化,成為抗戰大後方和抗戰文化四壩之一。建國初期為江津縣政府駐地,素有“天府名鎮”、“川東文化重鎮”、“小香港”等美譽。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白沙鎮已然向著現代化的小城市步伐邁進,但白沙對人文資源的保護始終從未鬆懈。目前,白沙鎮仍有風貌獨特、古樸典雅的明清建築200余處,至今形態完整、傳統風貌連續的歷史街巷有65條,老街區建築面積達20余萬平方米,呈手掌形狀分佈,別具風格。
據江津區白沙鎮黨委書記黃丁介紹,目前,白沙全鎮共有各類文物保護點94處。白沙鎮寶珠村東海沱還是中國傳統村落,百年老校聚奎中學所在地黑石山景區也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在白沙的建鎮歷史上歷來都有鬧元宵的習俗,每年元宵佳節,鎮上十余萬人一起參與鬧元宵,場面頗為壯觀。白沙鬧元宵和白沙燒酒技藝也都是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白沙鬧元宵民俗文化活動、抗戰文化節、長江龍舟文化節等成為輻射渝川黔的知名文化活動品牌。吸引了《母親母親》、《開羅宣言》等近80部影視劇作前來取景拍攝
目前,白沙鎮通過“文化+創意設計、影視、旅遊”發展模式,將文化與各產業深度融合。其中,“江小白”酒業文創經驗,成為全國行銷策劃的經典案例。在其帶動下,一大批影視、文學、鄉創等創意型產業不斷聚集白沙,錦鶴江城文創街區、白沙影視基地、白沙古鎮文化旅遊區等文化產業項目蓬勃發展。
人文資源豐富是重慶教育重鎮 陳獨秀等名人寓居於此
說起白沙的教育就不得不說位於白沙鎮的聚奎中學。校園始建於1870年,比清華學堂建校時間還早41年。作為國家抗戰大後方,聚奎中學培養出不少愛國人士與對社會有崇高貢獻的歷史名人。
抗戰時期,白沙鎮曾接納全國各地的流亡師生來白沙躲避戰亂。陳獨秀、馮玉祥等人曾停留於此,校園內至今還保存有陳獨秀、馮玉祥等人的題刻。
聚奎中學自然景觀亦奇妙無比,校園建於江津區白沙古鎮黑石山景區內,形成“校中有景,景即為校”的景致。夏季,校內鳥類眾多,鳥糞鋪滿地面,似六月飛雪。學生行走于校園間需打傘才能避免“天使(屎)”。學校內還有九曲池、鶴年堂等眾多風景秀麗之地。
目前,白沙鎮共有高等院校1所、全國重點職高1所、中小學校20余所(其中百年學校6所),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教育重鎮。
白沙是抗戰時期的經濟重鎮 影視基地已拍攝80余作品
白沙自建鎮以來,憑藉長江黃金水道,明清時期成為川東、川南的水路要津和川黔滇驛道上的重要集鎮。清代中期,工商業繁盛,成為川鹽、川酒的重要生產基地和物質集散樞紐。曾是四川省四大經濟重鎮之一,一直是江津西部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抗戰時期,這裡作為長江上游以及抗戰後方重要的戰略運輸港,曾運送大量軍事物資出川,
如今,位於影視基地的朝天嘴碼頭,雖然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但仍舊是是川江水域唯一保存完好的、現在仍然在發揮作用的古碼頭。由於地勢和建築風格與重慶老朝天門非常相似,此處流傳著“白沙朝天嘴,重慶朝天門”的說法。
值得一提的是,依託白沙濃厚人文底蘊建設的白沙影視基地也吸引了國內眾多知名導演和演員在此地拍攝影視作品。
馮小剛、賈樟柯、斯琴高娃、張豐毅等人曾造訪的白沙影視基地。這裡還先後拍攝了《江姐》、《霧都》等近80部影視劇。
圍繞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黃丁表示,未來白沙將充分發揮千年古鎮人文優勢,結合江津特色文化名片,發展城鄉一體化的全域性文化旅遊創意產業,把這裡建成產城融合、文旅融合、城鄉統籌示範小城市和最具特色文化休閒旅遊目的地。
現階段,白沙鎮正在加快建設集“名人、民俗、抗戰、古鎮、影視、釀酒、教育”七大名片于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打造白沙經濟發展新的引擎。今年已經創建了重慶市首個非遺文創孵化園、打造了首個“江津區文化創意街區”,正在創建白沙古鎮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進而達到以文化發展旅遊,以旅遊帶動文創產業的雙向目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