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納入國家戰略後的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澳門發展新引擎

2017-12-29 15:12: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 張潼)1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批准《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關於在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設立口岸實施“一地兩檢”的合作安排》。

  實施後,旅客在西九龍站口岸將一次性完成香港與內地之間的出、入境流程,極大提高通關效率。與此同時,2018年開通在即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也將大大縮短香港到內地的時空距離。屆時,香港市民去廣州將縮減一半時間,只需48分鐘,去深圳福田僅需14分鐘。

  時空的變化意義並非其本身,凸顯的是香港、澳門等特別行政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不斷融合的速度。

  “9+2”的誕生

  7天前的12月20日,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科學規劃粵港澳大灣區”被寫入2018年經濟工作。這標誌著包括9個內地城市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的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規劃將進入正式實施、全面啟動的新階段。

  往前回溯,2015年3月,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佈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和行動》一文,首次提出要深化與港澳臺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一年後,“支援港澳在泛珠三角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臺建設”被寫入“十三五”規劃。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至此,粵港澳大灣區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隨後,十九大報告將“香港、澳門發展同內地發展緊密相連”寫入其中,更強調“要支援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12月20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十九大報告一脈相承,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向全面啟動邁進一大步。細數歷程可發現,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香港和澳門被寄予厚望。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認為,十九大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港澳的發展規劃了未來的願景、為港澳和內地的合作指明瞭具體的方向和途徑,也為港澳居民在內地更好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

  具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本身就是國家支援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重要措施,目的就是讓港澳的發展能夠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搭上國家發展的高品質列車;其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在堅持“一國兩制”不動搖、不變形、不走樣的前提下,推動港澳抓住機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動港澳和內地互利合作;最後,則是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建立粵港澳城市群之間利益分配、城市功能分工等機制,解決實際問題。

  可以期待,香港、澳門正迎來新機遇。

  超級聯繫人

  一個是集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於一體的“東方之珠”,一個是旅遊業、酒店業、娛樂業聞名世界的“海上花園”。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香港、澳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全面開放新格局。無論是發展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還是創新對外投資方式,香港和澳門都是內地城市最近的學習對象。

   近幾年,來自香港的投資在內地實際使用外資總量中所佔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香港真正發揮了將國際資金“引進來”和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橋梁作用。更加不容忽視的是,香港、澳門百年的自由貿易港口發展歷史背後,蘊含的是與國際市場、全球化的航運網路、資本主義國家法律無縫對接的實力。而剛剛涉足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內地城市,其實力和香港、澳門不可同日而語,還要好好向前輩“學藝”。

  全球來看,發展良好的灣區,如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都是高端要素集聚、科技發達的地方。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創新性國家。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艷華認為,在科技創新方面,香港、澳門坐擁多所全球頂尖大學和科研機構,在生命科學、人工智慧、智慧城市、金融科技及大數據方面具備領先研究能力,能夠很好地彌補珠三角地區缺少一流高校的劣勢。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托馬斯·薩金特曾預言:“5到10年後,再到粵港澳大灣區,相信這裡將成為強大的‘智力高地’。” 通過港澳與內地城市的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成果轉化必將提速。

  融合,融合!

  硬幣總是有兩面,一面是內地城市需要港澳的成熟經驗,另一面則是港澳需要在大灣區的發展中融入國家大局,尋找新的發展優勢,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與內地相比,港澳的產業結構比較單一,以服務業為主,並不像深圳、東莞等城市具有多元化的產業結構,能夠發展實體經濟。港澳在科技創新上獨具優勢,然而當缺少廣闊市場需求和完備產業鏈,再厲害的科技在成果轉化上也會“英雄氣短”。

  此外,香港、澳門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嚴重是不爭的事實。據香港特區政府2016年公佈的統計數據,香港總人口增至734萬,65歲以上的老年人達116萬,佔總人口的16%。

  推算顯示,香港老齡人口至2047年將上升至261萬,即平均每三人之中便有一名老年人。再看澳門,預計到2036年,澳門人口中65歲以上老年人將佔總人口的20.7%。可以預見,若無更多的人口流入,港澳未來難逃“人荒”危機。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互聯互通能夠讓港澳分享市場一體化帶來的紅利,做到功能分工、人員流通、產業互補、合作。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對香港、澳門來說猶如“及時雨”。

  今年10月,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時指出,將爭取為港人在大灣區學習、就業、創業、營商、生活以至養老提供更多便利,促進兩地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訊息流,使大灣區能成為港人的優質生活圈。

  12月18日,國務院港澳辦再次公佈新一輪便利港澳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政策措施。這波新政策措施距離上一次便利措施公佈也只過了2個月,足見新政策實施的力度和速度。

  無論是內地還是港澳,合力下的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已經初見成效。拿到粵港澳大灣區“車票”的港澳,更應考慮如何更好地融入到灣區的發展中。

  郭萬達認為,香港、澳門若想在灣區發展中發揮作用,應在以下幾方面發力:首先,香港、澳門要積極主動參與區域規劃,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定好位,找準自身的角色。其次,粵港澳大灣區特別之處在於,灣區之內同時存在“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個法律體系”和“四個中心城市”。僅靠市場是無法解決由跨區、跨境帶來的體制機制問題。因此,香港、澳門特區政府要適當發揮作用,將市場的手和政府的手結合起來,用跨區域的公共產品實現互聯互通。第三,香港、澳門本身要發揮獨特優勢,在大灣區的產業分工、城市功能定位上,扮演核心城市角色,在灣區發展中起到引領、帶頭作用。第四,香港、澳門應通過自身優勢帶動整個灣區體制、機制的改革,推動灣區本身的開放,使其成為”一國兩制”實踐的成功探索。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