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區涌動新經濟大潮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光明日報記者 魯博林 李曉東
高樓鱗次櫛比,街道整潔靜謐。行走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的大路上,空氣都涌動著活力和創造的氣息。
從2.5平方公里到130平方公里,再到613平方公里——5年以來,成都市高新區的產業“爆炸”,見證了一個新經濟的奇跡。
“新經濟是成都高新區三大主導產業之一,對搶抓成都高新區未來發展機遇有重大意義。”成都市高新區科技與新經濟發展局副局長宋大勇表示,到2022年,成都高新區新經濟產值將達到4000億元,佔產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0%,成為一股新的產業“洪流”。
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經濟策源地
在全國經濟新舊動能加速“換擋”的階段,新經濟無疑是提檔加速的“油門”。聚焦六大新經濟形態——分享經濟、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智造經濟、創意經濟,將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城市轉型發展注入意想不到的新動能。
立於潮頭的成都,正成為這股變革大潮中的弄潮兒。
截至2017年8月,成都高新區共聚集市場主體14萬餘家。其中上市企業3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11家,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985家,孵化中的科技型企業1.5萬餘家,世界500強企業115家。
“我們的目標就是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經濟策源地,與全世界新的領域能同頻共振,互聯互通,既引進來,也走出去。”宋大勇說。
就在不久前,一批總投資188.6億元的新經濟項目集中簽約落戶,項目涉及新零售、大數據、人工智慧、精準醫療等新經濟的細分領域。其中就包括定位都市白領人群的新零售運營企業“果小美”。
據公司負責人介紹,果小美成立不到半年,就已獲得超4億元人民幣的投資,企業估值超過2億美金。目前總投資達50億元,擁有員工約200人,全國30個城市設點10萬餘個——而這只是高新區眾多扶植企業中的一家。
目前高新區有30家重點培育的潛在獨角獸企業(整個成都有31家),涵蓋了人工智慧、大數據、生物醫療等領域。高新區科技與新經濟發展局企業培育處副處長黃柱說:“對這些企業,我們幾乎是‘有求必應’。”
築巢引鳳,聚天下英才
人才,是新經濟發展中最關鍵的一環。
為了吸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才,成都市高新區搭建統一招聘平臺,造船出海,組團出擊。前不久,以高新區名義赴美國矽谷的人才招募計劃,就取得了豐碩的“戰果”。
“高新區吸引人才有所有扶持政策,包括落戶、子女入學、人才公寓的優先租賃、購房資格、獎補資金、專項激勵和補貼等。”新網銀行執行董事江海告訴記者,這家成立剛一年的民營銀行,目前一半以上員工來自北上廣和海外。
記者在天府軟體園採訪時,偶遇來自白俄羅斯的23歲小夥Anton Budkevich。聽說這裡的品牌價值超400億元後,他帶著自己醞釀已久的項目來到成都,希望在遊戲和教育領域大展拳腳。
“希望這次能順利通過。”他告訴記者,即使沒有成功,他還會爭取下次再來。
截至2017年6月底,高新區已聚集各類人才40.3萬名,柔性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5名,聚集院士13人,國家“千人計劃”105名;還將設立18個海外人才離岸基地,每年投入不低於10億元,面向全球招攬人才,計劃5年引進1萬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築巢引鳳的人才政策,讓成都高新區越來越成為人才智力的高密度聚居區,也為新經濟的孵化升級做好了準備。
打造自由生長的創新生態
如果說人才是新經濟萌生的土壤,那麼創新則如產業壯大的陽光雨露,要結出碩果,兩者缺一不可。
“我們的職責就是營造良好的生態,企業在其中能夠自由地生長,雖然領域有不同、新舊有區分,但我們的原則是:支援一切新創。”談起高新區管理者的職責,黃柱說。
對於企業,高新區政府向來以“保姆”自居。“不請不到”“有請必到”是其口號,少了繁複的檢查和名目,也免去了不必要的手續。同時,高新區又並不唯“財”是舉,比起家大業大的傳統產業,能拿到知名風投資金的新創企業更得他們的青睞。
在高新區,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的確讓人印象深刻。行走在成都高新區的樓宇間,到處都是談論創新創業的青年創客。來高新區已有數年的醫聯成都分公司總經理張欣說,這裡“空氣中都瀰漫著創新的味道”。
據悉,成都高新區創新創業載體總面積已達356萬平方米,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總數超過80家,總體規模和水準位居全國前列;已聚集創新創業企業1.54萬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46.1件,助推80余家企業改制上市。
“高新區在發展產業上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圍繞產業鏈的上下游,通過引進關鍵性企業,帶動關聯企業集群式地發展。”江海說,目前高新區科技型企業超1.5萬家,創客人數達10萬人,由物理聚合產生化學反應的產業集群,將更有利於形成創新的濃厚氛圍,形成不拘一格、你追我趕的產業新生態。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