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企改革導致“國進民退”是偽命題

2018-01-12 10:54:0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字號

  伴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國進民退”的聲音不絕於耳。這種國企改革導致“國進民退”的論斷認為,深化國企改革的推進,國有企業的市場份額不斷拓展,擠佔了民營企業的市場話語權,形成“國進民退”。這樣的論斷,不僅沒有理論依據,也沒有實踐基礎,是一個偽命題。

  “國進民退”這一提法本身就值得商榷。何為“國進民退”?從字面上理解,“國進民退”就是國有企業進入,民營企業退出。所謂的“國進民退”,其實是把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完全對立起來,認為二者是此消彼長的關係。這樣的說法,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證明,都不能成立。

  首先,從理論上來說,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是公有制為主體的重要標誌之一,表現在國有經濟對整個國民經濟運作具有控制力和影響力,可以在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中起到引導作用。我國國有企業主要進入的是涉及國家經濟安全、戰略資源等領域,如石油、水電、鐵路、公路以及其他一些資源性行業。這些領域國有經濟佔據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國家經濟安全的需要,並非所謂“國進民退”的表現。

  同時,從實踐來看,國有企業離不開民營企業,民營企業也離不開國有企業,是二者互相促進、“國民共進”的格局。改革開放40年以來,國有企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民營企業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的發展,有力地支援了我國經濟建設,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不可分割的,絕不是對立的。這些年來,儘管我國國有企業進入到石油、水電、鐵路等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但並沒有出現“寡頭壟斷”,在整個產業鏈的眾多環節,都有一些民營企業參與合作、競爭,正逐漸形成充分競爭的格局。

  而且,從國家層面的表述中,也可以看出,“國進民退”的說法也是偏頗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援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完善國資國企改革方案,圍繞管資本為主加快轉變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這些表述,為新時期繼續深入推進國企改革指明瞭方向。特別是“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和“支援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不僅明確了國有資本在新時期要繼續做強做優做大,還明確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國企改革中的相互促進作用。

  總之,國企改革導致“國進民退”這一提法和論斷,無論是在理論上,或是在國企改革實踐中,還是在國家宏觀政策取向上,都是沒有根據的。這種說法撕裂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關係,對我國經濟發展是不利的,不僅要從理論上進行澄清,而且要在實踐中徹底摒棄。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