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促進實體經濟結構高級化 為現代化經濟體系構築強大支柱

2018-02-04 16:52: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摘要:習近平同志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下,實體經濟結構出現高級化的內在和外部驅動力。這就需要我們順應時代潮流,促進實體經濟結構高級化,為現代化經濟體系構築堅實的支柱。發展實體經濟,促進實體經濟結構高級化,關鍵是形成工業和服務業良性互動,融合共生,化解產業結構失衡,以創新為驅動力,以效率和品質為導向。
  關鍵詞: 現代化經濟體系 實體經濟 製造業 科技創新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1月30日主持學習時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更是一個重大實踐課題,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深入探討。習近平同志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
  一般意義或者傳統意義的實體經濟,包括製造業、農業、建築業和除製造業以外的其他工業,構成實體經濟的主體部分。其中,製造業是實體經濟最核心的部分,也可以理解為最狹義的實體經濟。廣義的實體經濟,除了包括傳統意義的實體經濟外,還包括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以及除金融業、房地產業以外的其他所有服務業。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亟待處理好工業內部產業關係、工業與服務業關係、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關係這三個重要的經濟結構問題。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下,實體經濟結構出現高級化的內在和外部驅動力。這就需要我們順應時代潮流,促進實體經濟結構高級化,為現代化經濟體系構築堅實的支柱。
  聚焦當前實體經濟結構,在產業、企業、產品層面看,都有待高級化。產業而言,存在創新能力不強、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業不夠、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佔有不足等方面問題。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低水準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並長期存在;傳統製造業中的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基礎軟體嚴重依賴進口和外資企業,新興技術和產業領域全球競爭的制高點掌控不足;國際產業鏈分工地位有待提高,產業亟待從低附加值環節向高附加值環節轉型升級;產業融合還有待加強,工業化和資訊化的深度融合水準、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水準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全,而且存在鏈條割裂和效率不高等問題。企業層面,優質企業少,世界一流的卓越企業更是缺少,此外仍然存在大量“僵屍企業”。在創新能力、品牌、商業模式、國際化程度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近些年來,受內外因素影響,許多企業經營狀況持續惡化,單靠市場機制無法自動出清,形成眾多“僵屍企業”。產品層面,產品總體處於價值鏈中低端,產品檔次、標準水準和可靠性、附加值不高。
  發展實體經濟,促進實體經濟結構高級化,關鍵是形成工業和服務業良性互動,融合共生,化解產業結構失衡,以創新為驅動力,以效率和品質為導向。在促進實體經濟結構高級化過程中,政府需要多方面協調發力。第一,要協調好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鼓勵創新,促進實體經濟結構高級化,是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共同目標。競爭政策發揮著更為基礎的作用。政府在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方面可以大有作為。需要全面清理和廢止不利於全國統一市場建設的政策措施;需要圍繞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在市場準入、要素配置和降低成本方面營造良好環境。與此同時,針對切實的前沿技術、新興技術和中小企業的創新領域,採用補貼、稅收優惠、貼息等形式的扶持性產業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在引導創新方向上,要注意促進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相結合,促進傳統製造業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促進中國經濟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和快速轉換。
  第二,協調促進產業融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大力發展服務型製造。以提高製造業創新能力和促進製造業產業結構高級化為目標,積極實施《中國製造2025》,提高製造業智慧化、綠色化、高端化、服務化水準,建設現代製造業產業體系。產業融合體現在製造業和服務業上,就是製造業服務化,或者是服務型製造的發展。提高產業效率、實現產業升級,一定要抓住發展服務型製造業這個“牛鼻子”。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國產業體系的“阿克琉斯之踵”,無論是製造業的供給品質提升,還是解決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低的問題,都要依賴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實體經濟結構高級化,依賴創新驅動戰略。深入推進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生產性服務業改革開放,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中國實體經濟品質、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
  第三,切實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實體經濟各行業共性技術服務、共性品質服務水準。促進技術創新的公共服務體系主要包括科技基礎設施、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和技術擴散服務三個組成部分。加強科技體制改革,強化技術創新的公共服務建設,加強和提升國家品質基礎設施(NQI)建設和管理,包括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方面內容。
  第四,積極處置“僵屍企業”與大力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結合,完善企業創新發展環境,提高企業整體素質。激發企業家精神與培育現代工匠精神相結合,強化技術創新管理和全面品質管理,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產品品質,適應消費結構升級變化。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內涵是持續創新、不畏風險;精益求精、專心致志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義。提高產品供給品質,既要有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專注實體經濟發展的企業家,也要有一大批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工藝、改進產品品質的現代產業工人。當務之急是,建立和完善有利於企業家創新和現代產業工人精益求精的制度設計。
  2017年7月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了金融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強化金融監管等未來5年工作總基調。這無疑為未來實體經濟發展、化解“虛實結構失衡”指出了政策方向。具體貫徹實施,需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徹底打破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巨大收益反差的“去實向虛”的自增強機制,將風險防範的工作重點從關注金融領域風險轉向關注長期系統性經濟風險。當務之急,必須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迅速著手建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特別是要針對虛擬經濟總量調控、實體經濟高“杠桿”、地方政府高債務和“僵屍企業”等系統性經濟風險點,多策並舉,全面防控。
  中國未來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是,形成符合融合化、資訊化、國際化大趨勢的新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和作用,正由過去經濟增長的主導向承載國家核心競爭能力和決定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正需要新的供給體系,來實現經濟增長的動能轉換。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