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17年Q4中經農業指數發佈:農業從增產轉向提質 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

2018-02-12 16:08: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題要:中經農業經濟景氣指數分析結果表明,2017年農業生產增速持續回升;農產品出口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糧食進口繼續增加;國內農產品價格跌幅進一步收窄;農民收入進一步提高;終端食品銷售基本穩定;農業投資增速進一步持續放緩;財政對農業的支出同比略有上升。

  從未來預期看,我國糧食連續多年豐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農村供給側改革持續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水準不斷提高,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未來農業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增長。

  中經農業經濟景氣監測預警結果顯示,2017年四季度,中經農業經濟景氣指數(以下簡稱農經景氣指數)為100.5,比三季度上升0.3點,農業經濟景氣小幅回升;中經農業經濟預警指數(以下簡稱農經預警指數)為80.0,比三季度上升6.7點,接近“綠燈區”下臨界線。

  指數小幅回升

  四季度,農經景氣指數(2003年增長水準=100)為100.5,比三季度上升0.3點,農經景氣指數小幅回升。但從長期來看,農業景氣目前仍處於“L形”溫和下行階段。

  構成農經景氣指數的6個指標(僅剔除季節性因素,保留隨機因素)中,與三季度相比,農業生產、務農收入、農業勞動生產率、財政農林水支出和農產品出口增速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農業投資增速有所回落。

  剔除隨機因素後的農經景氣指數(農業經濟景氣指數走勢圖中的藍色曲線)為100.5,延續下降走勢。農經預警指數接近“綠燈區”下臨界線。

  四季度,農經預警指數為80.0,比三季度上升6.7點,接近“綠燈區”下臨界線。

  在構成農經預警指數的10個指標中,位於“綠燈區”的有4個指標,分別為第一產業增加值、穀物及製品進口額、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逆轉);位於“黃燈區”的有1個指標,為豬料比;位於“淺藍燈區”的有3個指標,為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經營凈收入、農產品出口額和農林水財政支出;位於“藍燈區”的有2個指標,為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和糧油食品零售額。

  從燈號變動情況來看,四季度,在10個監測預警指標中,1個指標燈號上升,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由“藍燈”躍升為“綠燈”;其餘9個指標燈號不變。

  農業生產增速持續回升

  201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5468億元,同比增長3.9%,比前三季度上升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水準高0.6個百分點,農業生產增速連續3個季度回升。

  從糧食生產來看,201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2358億斤,比上年增產33億斤,增長0.3%,屬歷史上第二高產年。

  2017年全國穀物產量為11291億斤,比上年下降0.1%。其中受種植結構調整影響,玉米4318億斤,減少73億斤,下降1.7%;稻穀4171億斤,增產30億斤,增長0.7%;小麥2595億斤,增產19億斤,增長0.7%。豆類產量383億斤,比上年增產37億斤,增長10.8%。其中,大豆291億斤,增產32億斤,增長12.4%。薯類684億斤,增產13億斤,增長1.9%。

  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水準。2017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6.8萬億元(現價),可比增長4.1%(下同),比上年同期加快0.6個百分點。分子行業看,農業、林業和畜牧業增加值增長加快,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增速有所回落。2017年農業、林業和畜牧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4.6%、6.6%和2.3%,比上年分別加快0.9、0.8和0.9個百分點;漁業增加值增速為2.6%,比上年回落1.4個百分點;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速度,達到7.9%,但比上年有所回落,低0.4個百分點。

  從肉禽生產來看,2017年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8431萬噸,比上年增長0.8%。其中,豬肉產量5340萬噸,增長0.8%;牛肉產量726萬噸,增長1.3%;羊肉產量468萬噸,增長1.8%;禽肉產量1897萬噸,增長0.5%。生豬存欄43325萬頭,比上年下降0.4%;生豬出欄68861萬頭,增長0.5%。

  2017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為751.4億美元,同比增長3.4%,比前三季度上升1.8個百分點。農產品出口已連續8個季度保持增長態勢,主要與優勢農產品出口的持續增長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佔出口份額較大的糧食、肉類、蔬菜和水海產品出口額(美元計價,下同)同比分別增長13.1%、14.6%、7.0%和2.1%。

  2017年,我國穀物及其製品進口額為75.2億美元,同比增長12.5%,比前三季度上升5.4個百分點。其中,小麥、大麥進口額仍保持快速增長,玉米和高粱進口額降幅進一步收窄;小麥和大麥進口額增速有所上升,全年同比分別增長32.7%和59.1%,比前三個季度分別上升11.2和4.9個百分點;玉米和高粱全年同比分別下降5.6%和28.1%,前三季度同比分別下降18.6%和31.0%。

  2017年四季度,農產品生產價格同比下跌1.4%,跌幅連續2個季度收窄。

  從構成來看,種植業和漁業產品價格均同比上漲,漲幅分別為0.6%和3.7%;畜牧業產品價格為同比下跌,跌幅為5.2%,但與三季度相比跌幅收窄6.8個百分點;林業產品價格同比由漲轉跌,四季度跌幅0.5%,三季度為同比上漲6.2%。

  從具體產品分類來看,生豬和蔬菜價格跌幅較大,同比分別下跌12.9%和2.8%。其中,生豬價格跌幅比三季度收窄7.8個百分點;蔬菜價格同比由增轉降,三季度為同比上漲5.1%。羊、禽蛋和水果價格漲幅較大,同比分別上漲13.5%、6.7%和5.6%。

  生豬養殖盈利水準有所回升。從生產環節看,四季度,豬料比為6.06:1,與三季度基本持平。國家發改委價格資訊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四季度各周豬料比呈先降後升走勢,盈虧平衡點從10月份第1周的5.6下降至12月份第4周的5.42,呈溫和下降態勢,表明生豬養殖成本有所下降,盈利水準回升。

  2017年,反映最終消費的糧油、食品零售額為15332億元,同比增長10.2%,增速比前三個季度回落0.4個百分點。食品類商品零售價格跌幅連續4個季度持續收窄,剔除價格因素後,糧油、食品零售額實際同比增長10.9%,增速比前三個季度回落0.5個百分點。糧油食品銷售基本保持平穩。

  2017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經營凈收入為5028元,名義增長速度為6.0%,增速比前三個季度上升0.8個百分點,連續2個季度保持增長態勢。在農產品價格弱勢運作的背景下,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經營凈收入增速的進一步回升主要得益於收入的結構性優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業創新等拓展了農民增收空間。

  2017年,我國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24638.3億元,同比增長9.1%,增速比前三個季度下降2.7個百分點,投資增速進一步放緩。但是,與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7.2%)相比仍高1.9個百分點,農業投資增速的放緩也與前期基數較高有一定關係。

  總體來看,農業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升。2017年,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為每人平均31061.2元(可比價),同比增長5.9%,比農業生產增速高出2.0個百分點,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速的提升速度繼續快於生產增速。現代農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帶動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規模化在過去10年取得了快速發展。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三大主糧機械化水準都有顯著提升,其中小麥的機械化耕收程度最高,其機耕、機播和機收比重分別達到了94.5%、82.0%和92.2%。

  有望繼續保持平穩增長

  從未來預期看,我國糧食連續多年豐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水準不斷提高,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未來農業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增長。

  經模型測算,2018年一季度和二季度農經景氣指數分別為100.6和100.6,農經預警指數分別為83.3和83.3,農業經濟有望回升至正常的“綠燈區”運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產量連年穩定在較高水準,已徹底告別“短缺”時代,但結構性矛盾突出,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產品品質安全保障不足,農業發展模式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等問題依舊存在。為促進農業進一步提質增效、農民豐產增收,建議從以下三點入手:

  第一,繼續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農業高品質發展是有效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必然要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中高端農產品有了更多需求,但此類農產品供給卻明顯不足,巨大的供需缺口促使農業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有將農業發展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發展模式從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轉變,才能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提升農業發展品質、增強農業競爭力。

  第二,大力推進三產融合,多渠道拓寬農民收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閒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整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延伸農業產業鏈、擴展產業範圍和提高農民收入。同時,要加強一二三產業的橫向融合,充分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比如積極推廣依託農業的文化傳承功能與農業自身生產相結合的鄉村旅遊、特色農家院。

  第三,加強品質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我國農業生產主體多、產業鏈條長,對農產品品質安全的監管要求更高。應開展農產品品質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一要加強主體管理、開展全程監測;二要將農產品品質安全追溯與農業項目安排、農產品品牌評定等掛鉤,將綠色、有機、品牌農產品納入追溯管理。在農業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中重點關注薄弱環節和民眾關心的重點領域,出重拳、求突破。(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