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宇:堅定不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步入新的歷史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系統部署,繪就了“三農”事業新征程的宏偉藍圖,具有里程碑意義。
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國情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鄉村發展不充分。必須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抓住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明確了新時代“三農”工作在全黨工作中的地位,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三農”工作的基本遵循。農業農村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壓艙石和穩定器,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勞動力供給、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中之重的基礎作用。只有持續不斷打牢夯實這個基礎,才能為高品質發展留出足夠空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順利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與城市相比,鄉村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社區治理、生活水準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農業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既是補短板、強弱項的迫切需要,也是由農業現代化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擴展。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來看,鄉村振興戰略凸顯生產、生活、生態統籌安排,涉及農業生產力和農村生產關係的方方面面,特別突出地將鄉村作為與城鎮平等並行的經濟社會空間進行統籌規劃,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本路徑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實現城鄉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當前,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的歷史進程繼續有條不紊推進,城鄉、工農協調發展水準持續提升,城鄉勞動生產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準差距明顯縮小,農村資源要素向城鎮單向流動的趨勢已經轉變為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資源要素在更大時空優化配置。同時也要看到,城鄉資源要素流動的藩籬仍未完全拆除,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尚未有效建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核心是要在資源要素雙向流動的基礎上,加強城鄉功能連接、深化城鄉專業化分工,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以鄉村振興化解城鄉二元體制機制矛盾,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
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業農村農民“三位一體”的重大發展戰略,管根本、管大局、管長遠,是一項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系統性工程,必須抓緊抓實,確保見效。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解決好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始終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首要任務。一是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立足國內基本解決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根本,也是大國糧食主權的體現。要做到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推動農產品優進優出。二是抓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和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生產設施裝備水準,增強糧食發展穩定性和持續性。三是嚴守耕地紅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已經確定的耕地紅線絕不能突破,已經劃定的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絕不能隨便佔用,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既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重要的抓手。一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產業競爭力,延伸拓展傳統農業的功能邊界。在確保基本農產品生產供給的同時,加快拓展農業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光旅遊休閒和文化傳承等非生產功能,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養生農業、創意農業等新興業態,使農業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藍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現農業產業從有形的物質產出向無形的非物質產出延伸、從有界向無界拓展、從平面向立體擴張。二是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優化農產品供給結構,強化農業生產與資源投入、市場需求的縱向連接。優化農產品區域佈局,加快開展退耕休耕輪作,重點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形成水土資源、環境承載和農業生產協調配合的空間格局。大力實施品質興農戰略,推進標準化品牌化綠色化生產。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和節水生產,集中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等環境突出問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三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發揮好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增強他們在脫貧攻堅和普通農戶增收方面的帶動作用。鼓勵通過訂單合同、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種形式,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和普通農戶共用收益。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帶動普通農戶走上現代農業生產軌道。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途徑。一是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大力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依託主產區資源優勢發展加工業產業集群。完善跨區域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支援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二是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產業融合的引領作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往往經營理念新,生產經營能力強,是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力軍。要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託,積極培育一批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更好引領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農民創業就業和增收創造良好環境,讓普通農戶參與產業融合發展進程、分享產業融合收益。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時代“三農”工作再上新臺階
有效實施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強化制度供給,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激發農村要素活力,不斷推動“三農”工作再上新臺階。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為主線,進一步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一是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三權分置”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要繼續深入研究農民集體、承包農戶、經營主體在土地承包、土地流轉中的權利邊界及權利義務關係。鼓勵基層積極探索集體所有權的實現形式、承包權退出以及土地經營權流轉監管等問題。二是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既可以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形成土地集中型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形成服務帶動型規模經營,實現分工經濟下的報酬遞增和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提升。因地制宜,以適度為原則,尊重農民意願,探索創新規模經營等多種實現形式。三是穩定土地承包關係並長久不變。黨的十九大明確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制度安排,讓農民吃上長效“定心丸”。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是落實好中央這一重大部署的基礎,要繼續紮實推進,確保按時保質完成。同時,適時研究制定配套政策,確保政策銜接、平穩過渡。
加快推進農業經營制度改革。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一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以血緣、親緣關係為基礎,是直接從事初級農產品生產的主力軍,在保產能、保供給、保基本方面作用突出。農民合作社是聯繫農民、組織農民、服務自我的獨特載體,在帶動小農戶實現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方面有著其他組織形式不可替代的優勢。農業企業產權關係明晰、治理結構完善、管理效率較高,在高端化、品牌化、國際化農產品生產上發揮著重要的引導示範效應。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降低農民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益作用明顯,要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堅持融合、共用、開放發展,走主體多元、模式多樣的發展路徑。引導各主體相互融合,倍增發展優勢和效率,積極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聯盟、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產業化聯合體等。建立共用機制,促進資源要素互聯互通,從買賣、雇傭、租賃等簡單契約關係向保底收購、股份合作、交叉持股等緊密關係轉變。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吸收各類資源要素,在土地流轉、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方面鼓勵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共商共建。
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涉及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一件大事,也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任務。一方面,立足於強化產權保護,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構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作新機制,確保各類集體資源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得到優化配置,切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尊重農民意願、尊重各地不同做法、尊重不同條件下產權改革的路徑選擇,不搞一種模式,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另一方面,立足於促進農民增收,積極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增添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財產性收入,讓農民群眾嘗到改革的甜頭,切實增強獲得感。
(作者單位:農業部)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26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