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五下團組,習近平牽掛這些人
每年全國“兩會時間”,總有一些人讓習近平非常惦念。“制定政策要設身處地為進城務工人員著想”“讓農民企業家在農村壯大發展”“要有千千萬萬優秀基層骨幹,結合實際情況落實好各項工作”……今年兩會期間下團組講話,習近平對這些人特別牽掛。
1、貧困群眾
貧困群眾一直是習近平心中最深的牽掛。在內蒙古代表團,習近平向村支書趙會傑代表詳細詢問當地政策惠民、垃圾處理等民生細節,關懷當地改善百姓民生的具體情況。
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習近平精心出謀劃策。他提出,關鍵要攻克貧困人口集中的鄉(蘇木)村(嘎查),重點解決好產業發展、務工就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醫療保障等問題。針對因病致貧,他要求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機制。針對扶貧腐敗,他要求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對挪用、貪污扶貧款項的行為嚴懲不貸。
2、進城務工人員
在廣東代表團,米雪梅代表講述了她到廣東務工創業20多年的酸甜苦辣。習近平稱讚道:你的經歷就像你的名字,“梅花香自苦寒來”。
對於進城務工人員,習近平很關心。談政策制定,他提出,要設身處地為進城務工人員著想,把當前最需要照顧的、扶持的方面搞好;談留守問題,他提出,千方百計讓進城務工人員能夠在城市穩定地工作生活,孩子能進城的隨著進城,也要讓留在農村的老年人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找到歸宿。
3、農民
習近平始終心繫“三農”。在山東代表團,他指出,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品質。
讓農民富起來,習近平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做了一系列部署。他表示,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意願,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把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廣大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4、基層幹部
從基層一路走來,習近平對基層很了解,對基層幹部的感情也很深。基層幹部有多重要?在重慶代表團,習近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廈需要四梁八柱來支撐,黨是貫穿其中的總的骨架,黨中央是頂梁柱。同時,基礎非常重要,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在基層就是黨支部,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必須夯實基層。
習近平提出,要有千千萬萬優秀基層骨幹,結合實際情況落實好各項工作。他要求,所有黨員、幹部都要戒貪止欲、克己奉公,切實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造福於人民。
5、農民企業家
鄉村振興需要人才。習近平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讓精英人才到鄉村的舞臺上大施拳腳,讓農民企業家在農村壯大發展。
如何讓農民企業家壯大發展?習近平在山東代表團提出,要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願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願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
6、海歸人才
在廣東代表團聽了10年前歸國創業的袁玉宇代表的發言後,習近平說,看到你們回來在這裡健康地發展我很欣慰。他表示,本土人才、海歸人才要並用並重,使他們在報效祖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在山東代表團談鄉村振興時,習近平再度提及海歸人才。他強調,將來還要引進職業農民,讓大學生甚至是海歸人才主動回鄉務農,使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7、家政從業者
在山東代表團8日的全體會上,卓長立代表在發言中講到自己帶領的“陽光大姐”家政服務團隊健康發展,家政服務員的腰包越來越鼓,越來越自信。習近平聽了很高興。
習近平很看好家政業。他表示,在我國目前發展階段,家政業像“陽光大姐”這個名字一樣是朝陽產業,既滿足了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需求,也滿足了城市家庭育兒養老的現實需求。他勉勵家政從業者,要把這個互利共贏的工作做實做好,辦成愛心工程。
8、教育工作者
習近平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來自沂蒙革命老區的基層教育工作者張淑琴代表說,應該讓紅色基因注入血脈,代代相傳。
習近平聽後表示,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跡,要讓後代牢記,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他告誡教育工作者,要多講傳統文化,不能最後教出一批數典忘祖的人,這方面的教育工作要繼續加強。要讓孩子們知道自己是從哪來的,紅色基因是要驗證的。
9、民營企業家
在廣東代表團聽到黃建平代表的發言,習近平肯定了他們以黨建文化引領民營企業文化建設的做法。他表示,民營企業搞黨建不是一種形式的、功利的想法。
他提醒民營企業家,要真正擁護黨的理念,做到心中有黨;貫徹執行黨中央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可以助推企業發展。對企業來說,構建親清政商關係才是陽關大道。
10、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
3月4日下午,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議。在會上,他對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表示,希望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要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增強責任和擔當,共同把中國的事情辦好。
習近平強調,要用好政黨協商這個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會商量,通過協商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