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市場規模變化看美國“優勢”的幻象

2018-03-27 09:17: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包含諸多要素,市場規模是排在最前頭的之一。中美打貿易戰,雙方市場規模大小是各自底氣的重要來源。市場越大,對對方和對世界其他貿易夥伴越有吸引力,也越容易有更多戰略主動性。

  根據不同的統計,圍繞中美市場規模的對比有不同看法。其中一種說法認為,中國的消費市場總規模已經在2017年超過美國。另一種說法更流行,認為中國整體消費市場規模將在2018年或者2019年超過美國。

  綜合不同說法,中美兩國消費市場目前的規模大致旗鼓相當,但趨勢是中國很快就將超越美國,而且很可能將它逐漸甩下。

  中國已連續九年是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美國2016年一共銷售1700多萬輛汽車,中國當年光乘用車就銷售了2400多萬輛。美國產汽車的五分之一銷往了中國。其中通用及其在中國的合資公司2017年在華銷售了400萬輛。另外,德國各大汽車公司對中國市場有30%以上的銷售依賴,其中大眾是40%以上。

  中國穩居世界第一大智慧手機消費市場,更是最大的服裝、電子商務、國內旅遊和農產品市場等。中國大豆的進口量佔了整個大豆國際貿易的一半以上。過去10年,美國對全球的出口增速為4%,但對中國是11%。

  中國市場繼續擴大的潛力十分驚人,由於中產和富裕階層消費者崛起,新世代年輕人有了全新消費習慣,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對社會形成全覆蓋,消費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率近年來增長迅速。隨著醫療、養老體系的逐漸完善,中國人的消費能力必將進一步釋放,這一前景全球矚目。

  除了極少數產品,這個世界大多數都是買方市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將深刻改變全球經濟的格局,並進而對國際政治產生影響。任何國家與中國開打貿易戰都意味著很大風險,在沒有極為嚴重的衝突時與中國搞戰略對抗,也決非明智的國策。

  儘管美國在高科技領域佔有優勢,從理論上說,一旦中美開打,美從中國進口的產品更容易被替代,中國還可能減少學習、引進先進技術的機會。但這個問題被大大誇張了。因為即使現在,由於美國的設限,中國也只能買到美國高科技產品的“大路貨”,中國最想買的尖端產品它根本不賣。與此同時,中國產品佔據供貨穩定、價廉物美的優勢,美國想找替代品也決非如想像的那樣容易。

  華盛頓關於中方損失更大的恫嚇是在為它自己下這麼大的賭注壯膽。它暗示要拉盟友們一起對付中國,中國怎麼會信它有這個本事?華盛頓與盟友在經濟上都是競爭關係,那些盟友頂多說幾句讓大哥悅耳的話,面對中國市場眼看要超過美國市場的巨大誘惑,它們怎麼可能真的跟著華盛頓跑?

  華盛頓現在就是外強中乾,它要拿一塊差不多重的石頭砸另一塊石頭,它很清楚自己將有多疼,但使勁咋呼。最讓它心虛的是,它那塊石頭雖然重量差不多,或者稍重些,但其實是酥的,既缺少凝聚力又缺少承受力,根本經不起反覆對撞。

  美國的力量和意志很大一部分來自人們的慣性想像,它適合操弄那些想像漁利,但它清楚自己並沒有真正開啟一場大仗的資本。大仗需要耐力,而耐力的最重要條件是社會的團結和人民的支援,這兩條特朗普都沒有。

  美國只適合打有壓倒性優勢的戰役,一碰到困難就撐不住了。關於這一點,中國人把美國看得越來越透。最新消息說,中美已經開談,美財長姆努欽還表示對達成協定抱有“審慎樂觀”。我們想說,如果他指望的是中國將單方面做讓步,那麼他最好還是收起“審慎樂觀”,連談也不用談,直接準備把貿易戰打響吧。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