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人艇玩"蜂群"戰術,在未來海戰中可大顯身手
特約撰稿 石宏
近日,無人艇企業在萬山群島海域主導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水面無人艇“多艇協同”技術測試,總共有56艘小型無人艇組成編隊,依據指令整齊劃一地快速航行。
在航行過程中自如地規避島礁、穿越橋洞,編隊集體轉彎以及隊形自主變換,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快速變幻出複雜的“軍民”兩個漢字以及航母造型。這次無人艇集群技術測試,充分展示了我國無人艇集群技術的實力,是我國無人艇向集群化作戰邁出的重要一步。
無人艇企業在多艇技術測試中擺出了一個航母造型的編隊。
無人艇集群技術中國後來居上
在無人艇技術領域,美國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全球近一半的無人艇都是由美國研製的。美國對無人艇技術的重視,與2000年美國海軍伯克級驅逐艦“科爾”號遭受恐怖主義襲擊有很大關係。當時,一艘裝滿炸藥的自殺小艇突然撞向停靠在葉門亞丁港補充燃料的“科爾”號驅逐艦,造成美軍17名水兵死亡、39名水兵受傷。這次恐襲事件,使美軍深感有必要發展無人艇來執行日常巡邏任務,這樣能夠將大量的海軍人員和艦艇騰出來執行其他任務,同時還可以避免傷亡。而執行這些任務,無人艇需要有很強的自主能力,而且單艘艇是不行的,需要集群使用,如同蜜蜂一樣成群結隊地攻擊同一個目標,這樣的攻擊具有快速、機動和密集等特點,這就是“蜂群”戰術。
美軍在無人艇的發展過程中很重視民間力量的參與,例如德事隆集團就是一家很重要的研發和生產無人艇的民間企業,與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合作研發了多款軍用無人艇。為了達到無人艇集群控制,美國海軍還資助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開發了“機器人智慧指揮與感知的控制體系架構”(CARACaS),可以將任何船隻改成無人形式,實現自主控制和遠端控制,協同工作。2014年8月,美國海軍在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河進行了一次有13艘無人艇參與的“蜂群”作戰演示,成功實施了對“可疑船隻”的包圍和攔截。
我國在無人艇技術上發展比較晚,但是追趕速度很快。隨著我國軍民融合戰略的穩步行進,一些民企從2014年起開始積極投身軍用無人艇技術發展,並參與了十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承擔了一些軍用無人艇裝備技術研發總體任務。
在今年央視春晚上,無人艇企業曾組織了81艘無人艇編隊,以“啟航”字樣橫穿港珠澳大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無人艇領域的實力。放眼世界,還沒有哪個國家進行過這麼大規模的無人艇集群技術測試,這說明我國在無人艇集群技術上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無人艇集群在海戰中有何用途?
如同無人機“蜂群”戰術的任務範圍不斷擴展一樣,無人艇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未來海戰中能夠執行的任務也會越來越多,包括海上護衛、反水雷、反潛、反艦、電子戰、情報收集和兩棲作戰等等。
海上護衛是最早賦予無人艇集群的任務之一,美國進行的13艘無人艇集群就是檢驗這個能力。通過給無人艇加裝武器,例如機槍、自動榴彈發射器等,通過自主控制或遠端控制,無人艇集群可以有效護衛海軍基地、港口、錨泊的艦艇,並能在近海巡邏,對艦船、漁船等實施護航,驅離可疑船隻。由於無人艇集群具有數量優勢,因此能夠巡邏大面積的海域。
反水雷很早就是無人艇的重要任務。我國在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研製成功了“艇具合一”的312型遙控掃雷艇,能夠掃除單一引信或聯合引信的水雷,掃寬達200-400米。在1972年的援越掃雷過程中,我國共派出10艘312型無人掃雷艇,先後掃除MK-52水雷10枚、MK-42水雷21枚,充分顯示了無人掃雷艇的能力。近年來,我國又研製了新型遙控無人掃雷艇,並且在演練中掃除過智慧化的戰雷。美國也在研製無人掃雷艇,其在尾後拖帶無人探雷和掃除系統,能模倣艦船發出的聲音和磁性信號,引爆採用聲和磁引信的水雷。這種無人掃雷艇航速可達20節,可在6級海況下執行掃雷任務。戰時,如果用無人掃雷艇集群執行掃雷任務,能夠大大提高掃雷效率,並且不用擔心人員傷亡。
反潛是無人艇新拓展的任務領域。美國海軍已經裝備了1艘名為“海上獵手”的反潛戰持續追蹤無人艇,其排水量為135噸,能夠像谷歌的自動駕駛汽車一樣在海上自主航行,可在4級海況下連續工作60-90天,航程高達10000英里(約16000公里)。該艇沒有裝備反潛武器,只裝反潛探測聲吶,用於在海上進行持續的搜潛。如果採用反潛無人艇集群在海上搜索潛艇,那麼就能大大壓縮敵方潛艇的行動自由、提高發現敵方潛艇的概率。如果再給反潛無人艇裝上反潛魚雷,採用集群攻擊的戰術,能對敵方潛艇構成致命威脅,從而讓反潛戰能力得到飛躍性的提升。
無人艇集群反艦對於各國海軍也很具吸引力。如果給無人艇裝上反艦導彈發射裝置,通過多艇協同,就能對敵方水面艦艇編隊發起多向“飽和攻擊”。不過,現在無人艇的噸位還比較小,無法容納遠端反艦導彈,只能裝比較輕的中近程反艦導彈,而且由於無人艇的適航性、續航力較差,難以在遠海活動,對航母編隊的威脅比較有限,但是在近海防禦作戰中還是能發揮較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