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網路文化建設推進文化惠民
原標題:以網路文化建設推進文化惠民
建設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這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繁榮,實施網路文化惠民提供了新的契機。可以說,網路文化惠民是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和實現文化惠民的重要形式和載體。
網路文化惠民是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和實現文化惠民的重要形式和載體。利用網路空間和網路社會形態特有的優勢,以新理念、新載體、新內容、新方法實現線上線下文化惠民的跨界融合,共用文化資訊資源、提供公共服務、拓展服務範圍,不僅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多樣化、多層次需求,而且能夠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社會治理水準,增進社會和諧,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意義深遠。
提高思想建設站位。我們已經處在一個虛實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深度融合的社會。非群體化傳播形式正悄然改變傳統社會文化的生成方式、呈現形式、傳播方式、範圍和頻次,大大推動了文化的多元化、大眾化、生活化,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素養、理想信念、心理認知和行為規範。在這種情況下,特別需要全社會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加強思想覺悟、思想認識和自身素質。既能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精髓要義,又能敏銳察覺網路化背景下的新任務新要求;既能牢牢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方向,又能準確把握網路文化的最新走向;既能提升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又能增強網路文化惠民的親和力、競爭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路文化,必須以網路強國戰略思想為統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文化惠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準人民需求,摸清人民群眾需求的屬性、結構、層次、內容、形式等各個方面的新變化、新期待,抓住真需求、強需求,以更人性化的優質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維度的精神文化追求、資訊服務需求、學習發展需求和利益價值訴求。
提升內容建設品質。推進網路文化惠民,要用類型多樣、方便實用、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產品服務群眾,提振精神文化狀態,優化網路生態。在文化類別上,服務內容既涵蓋傳統電子政務服務,也包括法律、教育、經濟、科技、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項目。要通過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積極建設網上圖書館、網上大課堂、網上劇場、網上展覽、節目直播等公共網路文化欄目,為人民群眾提供文化演出、書畫展覽、主題教育、健康講座等內容豐富的精神文化盛宴。在內容層次上,既要豐富多樣,又要雅俗共賞。網路文化惠民工程建設不是追求曲高和寡、孤芳自賞,而是保持泥土芬芳。既要含有高雅的元素,也要挖掘傳統的、地方特色的文化因子。要在深刻把握世界網路發展前沿動態和中國網路文化發展趨勢中不斷推動網路文化創新,激流勇進、激濁揚清,使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網路文化品牌造福於民。在提供主體上,政府當改變傳統的文宣模式,調整傳播策略,多用短視頻、動漫作品等貼近群眾的新形式開展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寓教于樂,“春風化雨”。並把網民的點讚、評論、轉發、關注等作為研究如何優化文化惠民舉措的重要測量指標。同時,主流媒體、新媒體、自媒體和普通網民也是內容建設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成為資訊、文化傳播的主流方式。因此,提高內容建設品質,必須在開放、合作、溝通、互動的基礎上,通過多主體的共同努力有序推進。
優化載體建設性能。如今,人們已經習慣了網路化方式生存和行動,其內容涵蓋從資訊蒐集、資訊交換、語音視頻、旅遊購物到學習教育、生活繳費、政務辦公、健康醫療、智慧家居、智慧社區等各個方面。借助數字化資源和網路化傳播手段,網路文化惠民工程在整合黨建管理、社會治理、民生保障、城市建設、公共服務等各類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公共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系統化建設、構建公共文化網路服務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效融合,並採用數字化服務方式提供相應服務,使公眾能夠即時便捷地獲取公共文化數字資源。需要關注的是,載體建設要“接地氣”“能惠民”。在服務平臺建設上,既要全面週到、貼近群眾,又要保障權益,解決問題。通過科學合理的欄目設置、及時準確的資訊發佈,把網路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成為文化傳播平臺、知識普及平臺、資訊發佈平臺、產品推介平臺、群眾致富平臺。人民群眾通過使用各種終端設備,即可足不出戶了解社會發展、社區動態。同時,要完善網上警務互動平臺、民生服務平臺。通過轄區、社區網站互動及時發現涉警資訊,及時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及意見建議,開展豐富多彩的網上、網下互動活動,使群眾能夠及時反映自己的利益訴求,享受快捷便利的醫療衛生、就業社保、物業管理、生活繳費等便民服務,不斷提升網路文化惠民工程的“人氣”。
突出服務能力建設。網路時代,文化惠民的服務能力、方式、水準如何,是老百姓能否真正滿意的關鍵,也是檢驗惠民效果的關鍵。要汲取全國各地的“網路文化惠民”經驗,靈活運用虛實結合的調研、訪談、問卷、實驗等多種形式廣泛徵求人民群眾對網路文化發展的建議意見,形成整合微博、微信等多種載體的文化共用平臺、網路問政平臺、民生服務平臺。要探索靈活多樣的服務方式和手段,通過講座講解、新聞媒體報道、便捷服務體驗、民生項目納入等多種形式,積極宣傳推廣網路文化惠民工程的目的和意義,並提供必要操作培訓服務,幫助相關工作人員及一些中老年用戶及時適應新興網路文化。建立網際網路內容評價建議和舉報機制,為用戶參與網路文化建設和治理提供穩定渠道。同時,要以微笑、親民、暖心的服務方式改進工作作風,抓好網上交流互動平臺建設,辦好訪客留言欄目,及時反映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注重人民群眾服務體驗,不斷改進服務,提高公眾對網路文化惠民舉措的親近感。網路時代,時效就是優勢,就是文化品牌競爭力。因此,必須突出資訊時效,及時發佈轄區公告、轄區資訊,做到區務公開,讓轄區居民第一時間了解轄區工作動態。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根據服務需求變化,服務平臺要及時更新資訊、知識和內容,包括政策諮詢、法律諮詢、便民服務等欄目。
築牢網路防護的安全屏障。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網路資訊技術融合發展,必鬚髮揮網路資訊技術和制度的基礎支撐作用,不斷增強網路文化生態安全保障能力,築牢網路文化惠民的安全屏障。科研院所和企業要充分利用網路文化安全領域的核心技術創新,加快網路文化平臺的安全技術和監控系統的資訊安全建設,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入侵檢測、防火牆、漏洞掃描、防篡改、抗DOS、安全網關等安全防護設備及數字認證體系平臺,建立更加完善的網路文化安全技術保障體系和網路文化安全等級保護體系,提高有害資訊攔截、過濾能力和對網路文化安全突發事件的防範能力。進一步發揮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作用,為政府與社會組織、公民等協同主體共用資訊資源、增進互信、實現深度協同,共同提高社會治理實效提供強大的資訊技術支撐。此外,要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健全管理機構、完善網路文化惠民工程考核督查機制、惠民工程分類評選標準、“網上服務”工作制度、文化站點上網守則、網路管理員工作職責等規章制度,實行分級管理,明確各級職責,層層有序推進。與此同時,要做好網路安全知識技能的宣傳普及,提升群眾自身的網路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