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風從海上來·改革進行時】走進中集來福士煙臺基地 看國之重器誕生記(全景新聞)

2018-07-17 18:1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煙臺716日訊(記者 宋雅靜)16日,“風從海上來·改革進行時”網路主題活動集中採訪在煙台啟動,全國50多家主流媒體首站來到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集來福士”)煙臺基地進行採訪。 

   

  鑽井平臺建造煙臺基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宋雅靜/攝 

  自主創新引領發展:國產化率從不足10%提高到60% 

  海上鑽井平臺被稱為“流動的國土”,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整體工業實力和發展方向。10年前,中國還沒有自主製造海上鑽井平臺的能力。現在,中集來福士不僅能夠自主設計製造,而且工藝領先。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中集來福士的前身,是建成于1977年的煙臺造船廠。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中集來福士40年來不斷壯大,逐步成長為國內高端海工設備的領軍企業,其發展歷程也是我國海洋工程行業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作為國內率先進入海洋工程行業的企業,中集來福士用10年左右時間,國產化率從不足10%提高到60%。 

  從海上油氣田,到海上糧倉,再到海上服務,用十年堅守,中集來福士在深水準臺設計建造這個被歐美韓新等國壟斷的領域實現了從零到100%的突破,國產化率從不足10%提高到60%,建立起了中國人的“海工自信”。以中集來福士為引領,高端海工裝備製造業已成長為煙臺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海洋強市建設提供強力支撐。 

  國之重器:“藍鯨”鑽井平臺 

  2017518,在南海,我國實現了全球首次海域“可燃冰”大規模試開採成功。承擔這一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藍鯨1號”,正是由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設計建造的全球最先進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連續60天的產氣時長、30萬立方米的產氣總量,雙雙打破海域可燃冰開採的世界紀錄,其間還經受住12級颱風“苗柏”正面衝擊,“藍鯨1號”圓滿完成“首秀”。“煙臺製造”,再次向世界彰顯“大國重器”實力。 

  

   

  “藍鯨一號”“藍鯨二號”項目經理程騁接受記者採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宋雅靜/攝 

  

  只有超強的裝備,才能創造超級奇跡。“藍鯨1號”的鑽井平臺是雙鑽塔,鑽井作業時,普通的鑽井平臺只有一個鑽塔,一套鑽井系統,一個頂驅鑽井,鑽井越到深處,越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接管。而“藍鯨1號”一個鑽井正常打井工作的同時,另一個鑽井利用液壓頂驅可以一次性連接每根長15米的鑽桿4根,不間斷地將鑽桿提起、連接,然後送進正常打井作業區進行水下鑽探。另外,“藍鯨1號”還為多放隔水套管專門預留了空間,出海鑽井時可攜帶370根幾十米長的大管子,雙鑽塔同時工作,一邊打井一邊接管,從設計角度層面講,與以往鑽井項目比較,工作效率能提高30%左右。 

  這個自重43725噸的“海上巨無霸”有37層樓高,可以在全球95%的海域作業,最大鑽井深度15250米。15250米是啥概念?地球上已知的最深點位於馬利亞納海溝,深度也不過11000多米。這意味著對於“藍鯨1號”來說,就算是“鑽”到地球最深點也不在話下。 

  不僅如此,在傳統的鑽井平臺建造中,設備往往要自下而上一層一層建造、疊加,而“藍鯨1號”的上下船體則是並行建造,之後使用全球起重能力最大的橋式起重機“泰山吊”一次性完成平臺大合攏,大大縮短了生產工期。其姊妹船“藍鯨2號”也是通過此種方式完成合攏。 

  充分利用海洋經濟 不斷擴大業務範圍 

  海洋是煙臺最大的潛力、最大的空間、最大的動能。煙臺海域面積是陸域面積的兩倍,海岸線長達1038公里,海洋產業產值居全國地級市第1位,海洋漁業、海洋交通等多個產業產值位居全國前列。 

  如今的中集來福士不僅進軍油氣細分領域、深遠海漁業等領域,還將觸角延伸向清潔能源市場,提出並開發海上風電、海上天然氣發電船、海上垃圾發電船等解決方案;打造創新海上旅遊產品,開發豪華郵輪、客滾船、遊艇、遊船、海上娛樂綜合平臺、海上酒店;開發“浮式發電+海水淡化”方案,解決乾旱問題,支援民生工程。 

[責任編輯:張禦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