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脫貧攻堅經得起檢驗(熱點辨析)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當前,我國脫貧攻堅正處於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關鍵階段,所面對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和超常規的力度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2012—2017年,我國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3.1%。同時應看到,扶貧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短板:有的忽視發揮貧困群眾主體作用,出現“幹部幹、群眾看”的情況;有的搞低標準脫貧、突擊式脫貧,甚至搞數字脫貧;還有的由爭相“戴帽”變成盲目“摘帽”,有搞形式主義之嫌。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解決。
力戒形式主義。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增強憂患意識,強化問題導向,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明確新時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略定位,堅持真抓實幹,力戒形式主義,增強脫貧攻堅的責任與擔當。在具體扶貧實踐中,要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從脫貧難點入手,從群眾需要出發,沉下心來幫扶,切實提高扶貧成效。堅持在精準上持續用力,瞄準脫貧目標改進政策安排、工作部署和業績考核等工作,堅決防止低標準脫貧、突擊式脫貧,更不能搞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等形式主義。完善幹部扶貧政績考核機制,改進扶貧督查工作,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考評,強化監督問責,及時曝光反面典型,讓搞形式主義的人付出代價。
激活內生動力。貧困群眾是脫貧幫扶對象,也是脫貧致富主體,要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其心熱起來、手動起來,由“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只有把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志氣鼓起來,脫貧辦法才會多起來。要通過勞動素質培養、職業技能培訓、經營意識再造等方式,提升貧困群眾的生產技能和競爭能力。引導社會力量投入脫貧攻堅戰,優化扶貧政策措施,引導貧困群眾樹牢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增強改變貧困面貌的決心和信心。高效整合全社會資源,多方式、多渠道解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問題。尤其要重視改善基層治理,完善駐村幫扶制度,激活貧困地區沉睡的資源,動員各方力量合力攻堅,構建外部多元扶貧與內部自我脫貧的互動機制,確保脫貧攻堅目標如期實現。
增強造血功能。過去,一些地方扶貧偏重於“輸血”,簡單採取救濟等扶貧方式,一些貧困群眾雖然暫時脫了貧,但返貧率較高。消除深度貧困,要勇於突破常規思維,創新扶貧思路,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變“輸血”為“造血”。精準扶貧既要精準施策,更要精準到戶,找準對象拔“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制、對症下藥,真正幫到點上、扶到根上。精準扶貧不能僅僅“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找準扶貧路子,完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做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突出問題導向,優化政策供給,下足繡花功夫;補齊產業扶貧短板,用足用活產業扶貧資金,積極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發展模式,確保貧困群眾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
(作者為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2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