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精神”歷久彌新
作者:劉新躍、徐濟益(均係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村民冒著生命危險,在一份生死契約上摁下鮮紅的手印,由此掀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推動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出臺,助力中國改革向縱深推進。小崗村因此被視為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在中國改革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40年農村改革發展實踐中,當年“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大包乾精神”經過不斷豐富,逐漸沉澱和凝練為“敢於創造、敢於擔當、敢於奮鬥”的“小崗精神”。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小崗村調研,再憶改革歷程,重溫“小崗精神”,再釋改革決心。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小崗精神”是“大包乾精神”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的豐富和發展,隨著改革的不斷向前而歷久彌新且熠熠生輝。時值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手握新時代的入場券,放眼鄉村振興的如火如荼,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去進一步詮釋“小崗精神”的時代價值,持續發揮其動力支援、價值引領的作用。
打破思維定式,敢於創造。1978年小崗村包產到戶、包乾到戶的創新實踐,證明了思想禁錮是難以實現發展的。在此之後,安徽又率先推動農村稅費改革、農村綜合改革、“一戶一塊田”改革等,不斷將農村改革引向深入。這啟發我們,在當前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一定要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破除妨礙改革發展的思維定式,進一步解放思想,立足村情剖析當地的實際情況,厘清自身優勢與不足,瞄準發力的方向,科學謀劃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切實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此外,改革還要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激發並凝聚蘊藏在他們中的巨大創造力,讓人民群眾在改革中建功立業,在改革中收穫更多“獲得感”。
樂於奉獻,敢於擔當。改革開放以來小崗村能有今天的成就,其中重要的一點是發揮了廣大基層幹部的重要作用,這些幹部樂於奉獻、敢於擔當,在實踐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當前的鄉村振興實踐中,廣大鄉村幹部要弘揚沈浩同志等黨員幹部身上所體現出的無私奉獻精神,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頭,把改革發展責任扛在肩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基層各級領導幹部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真正發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優良作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尊重民意,堅持為人民服務,充分調動村民和社會各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匯聚鄉村振興正能量,避免徒陳空文、浮光掠影。
勇於追夢,敢於奮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改革的偉大實踐,推動我國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些巨大變化,使廣大農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堅定了跟著我們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對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要長期堅持、不斷完善。“大包乾”之後,小崗人一夜越過溫飽線;在沈浩書記以及後任書記的帶領下,小崗人又開始了新的征程,致力打造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創新、創業、創意融合的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努力推動新時代小崗發展再提升。小崗40年的奮鬥史有力證明,弘揚敢於奮鬥的追夢精神,就一定能夠以苦幹續寫輝煌,用實幹托起夢想。
“小崗精神”對於安徽省乃至全國的改革開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和歷史意義,是展示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面貌的一個窗口,也是我國農村政策的奠基石,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學習“小崗精神”,不是僅僅講好小崗故事,擦亮小崗名片,更需要我們去傳承和發展好“小崗精神”。改革越深入,挑戰和險阻出現的概率也會隨之增大,改革的複雜性、敏感性、艱巨性會更加突出,我們要堅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持蹄疾步穩地推進改革,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補齊農村發展和民生短板,讓億萬農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光明日報》( 2018年10月18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