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億萬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8-10-20 16:53: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教授 秦富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近一週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下面簡稱《規劃》),這是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重大成果。《規劃》站的高、望的遠、系統全面,不僅提出了今後五年的重點任務和具體指標,而且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計劃和重大行動,任務明確,內容具體,責任到位。下面結合學習《規劃》和近期的實地調研談幾點體會。

  加強黨的領導是重中之重。實地調研和查閱文獻均可發現,近一年來,只要是黨的領導作用發揮越好的領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進展和品質就越好;只要是黨的組織在基層都健全、核心堡壘作用發揮越好的地方,鄉村振興各項任務指標的具體實施就越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指出,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規劃》明確提出,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強化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規劃》明確要求,強化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主體責任。實施考核監督和激勵約束。這不僅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強的政治保障和組織保障,而且也是確保《規劃》全面實施之利器。

  合理配置要素是關鍵所在。習近平曾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這“五大振興”都離不開鄉村土地、勞動、資本等傳統三大要素,當然也缺不得管理這一現代要素。調研發現,不僅是近一年來,即使就歷史長河而言,各類生產要素配置的越合理,農業農村發展就越順利,取得的成就也就越顯著,反之亦然。當前面臨的問題,主要還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欠賬太多,缺人、缺地、缺資金是制約鄉村振興各項任務、工程落地的根本因素。《規劃》在不同的章節,都不同程度地明確提出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強鄉村振興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加大金融支農力度等要求,這也為合理配置要素資源、進而有力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踐指明瞭方向。

  完善支援保護制度是基礎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完善農業支援保護制度”。《規劃》落實了十九大精神,明確指出,創新完善政策工具和手段,加快建立新型農業支援保護政策體系。這對於發展基礎薄弱、成為小康社會建設中短板的農業和農村,無疑是重要的支援和基礎性保障。未來的鄉村振興戰略實踐,要加大財政政策、資金等的扶持力度,不僅要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投資乘數效應,而且要發揮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支援鄉村振興的作用。同時,要綜合運用並創新金融政策、保險政策,不僅要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的信貸支援力度,而且要支援和鼓勵保險機構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保駕護航的作用。此外,還要讓參與鄉村振興各類主體,享受更多的政策扶持並給予稅收優惠激勵。總而言之,要完善支援保護制度,為鄉村振興提供基礎保障。

  夯實農業生產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規劃》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再次強調,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這不僅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事業的具體體現,而且是確保十三多億人口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的責任擔當。近年我國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高,2018年糧食產量實現“十五連豐”可期,不僅為國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而且為全球緩減貧困和饑餓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我國農業生產的基本國情沒有根本改變,基礎設施薄弱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應對當前和未來農產品貿易挑戰、國際競爭的能力不足也沒有根本改變。未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當其衝要把農業生產能力這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夯實。

  縮小城鄉差別是核心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強調,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不斷縮小城鄉差距。《規劃》具體落實十九大精神,不僅關注數量方面的差距縮小,而且也關注品質差距上的縮小,亦即強調公共福利、公共基礎設施均等化。事實上,我國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奠定了重要基礎,然而不可低估的更在於整個農業農村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作出的巨大歷史貢獻,實際上也是農業農村農民的無私奉獻。值此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更要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加快補齊民生短板,讓億萬農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