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網路媒體生態行】廈門:審批告知“一諾千金” 讓環評回歸本質
央視網消息(記者 袁育堃)“原來聽說整個審批週期大概需要一個月,沒想到當場就拿到批文,節省了不少廠房的租金。”10月23日,柯達(廈門)數位影像有限公司運營總監蔡昭武興奮地告訴記者,廈門市環評審批制度改革如同一場“及時雨”,為企業送來甘露。
像蔡昭武這樣的企業還有不少,銳銘運動用品(廈門)有限公司的擴建項目在開工建設前需要報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所有的施工隊伍都在等審批手續下來,沒想到當天就拿到了環保部門的審批意見。”該公司CEO王荏弘表示,沒有取得環評批復就開工建設是要被處罰的,以前只能等,現如今職能部門如此高效,讓企業滿意度大幅提高。
企業紛紛受益,來自於國務院決定開展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5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的通知》廈門市成為16個試點省、市之一,提出了對環評文件審批制度改革探索和創新要求。
而在這之前,廈門市于4月10日《廈門市進一步深化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制度改革方案(試行)》,率先在全國開展環評審批制度改革,明確把生態保護紅線融入廈門市“多規合一”一張圖體系,將環保輔助決策前移,打造“網際網路+政務”便民服務通道。
“環保部門根據產業政策提前給出項目可行性意見,由業主承諾遵循法律法規,環評單位承諾環評文件的品質。”廈門市環保局環境影響評價處處長李燕告訴記者,目前廈門已建立起環評審批申請材料最簡、流程最優、標準統一、全城通辦的高效服務體系,實現所有審批事項“最多跑一趟”或“一趟不用跑”。
方案實施不到半年,已經有48個項目受益這次改革實行的環評文件審批告知承諾制,節約審批時限1056個工作日,隨著時間的延伸,政策紅利還將不斷釋放。
另外,在簡化環評文件審批程式的同時,環保部門進一步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加強對環評文件編制品質的考核。
“環評單位原本是有資質、有能力的專業部門,但為了幫助企業獲取環保部門的一紙許可批文,亂象時有發生。”廈門市環保局環境影響評價處王潤地告訴記者,建設單位並未重視環評文件對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失去了環評的本意。
近年來,隨著環評仲介市場的開放,出現了不少不負責的環評機構,環評亂象頻發,環評文件成了建設項目落地的“敲門磚”。2016年以來,有19家環評機構和29名環評工程師因環評文件編制品質問題被市環保局通報並責令限期整改3-12個月。
現如今,環評審批前期重承諾,中後期重監管,就是要讓環評機構專心做好專業的事情,督促行業自律,同時環保部門也將請專業的人員來審查環評機構的環評文件,強化環評制度的權威,真正回歸環評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