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進博會將成推進經濟全球化公共產品

2018-11-02 11:1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大型國家級展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成為世界各國展示國家形象、開展國際貿易的開放型合作平臺,成為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公共產品。”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傅自應說。

  全球自由貿易的新平臺

  “舉辦進口博覽會是我國的一大創舉,向全世界表明瞭中國開放的誠意。”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白明表示,和一般博覽會境外產品佔比30%左右不同,進口博覽會嚴格執行“雙境外”原則:一是參展的必須是境外企業,二是商品必須100%來自境外,是實實在在的“進口”。中國企業主要參與採購和交易。

  擴大進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白明認為,進口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我們是一個貿易大國,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就要做到進出口平衡,更好地全方位參與全球資源配置。

  61年前,我國在廣州舉辦第一屆出口商品交易會,標誌著中國商品走向世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已經快速成長為貿易大國,並正在向強國轉變。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我國外貿發展歷程中又一具有標誌意義的博覽會,是我國進一步擴大進口的政策信號。一齣一進,表明瞭我國對外貿易從過去的鼓勵出口,向擴大進口、進口與出口並重轉型。

  近年來,我國加快實施積極的進口政策,已連續9年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二大進口國地位。今年以來,我國持續釋放“擴大進口”政策信號,已實施4次自主降稅,使得關稅總水準由上年的9.8%降至7.5%。

  “進口博覽會是全球自由貿易的新平臺。”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表示,在當前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挫折的複雜形勢下,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有利於穩定國內外市場預期,也向全世界充分表明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共用發展紅利的新平臺

  過去4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給眾多跨國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回報,而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必將帶來更多發展紅利。這是本次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傳遞出的明確信號。

  德國工商總會東亞處處長托馬斯·柯尼希表示,德國一些公司已經在中國市場經營多年,成功寫下了它們的中國故事,未來還將續寫傳奇。同時,還有一些公司希望能夠進入中國市場,希望能夠在中國成為著名公司。因此,進博會在很多方面是這些公司進入中國的一扇大門。

  進口博覽會不是中國的獨唱,而是各國的大合唱。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說:“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為不同發展水準的國家提升國家影響力、深化貿易合作提供公共平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進口博覽會搭建的經貿合作平臺,具有包容性、互惠性的特點。世界各國反響強烈,廣泛認可,積極參與。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余家企業攜主打產品亮相,200多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匯集一堂,95家中央企業組成的交易分團參會採購、洽談簽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支援其他國家搭乘中國發展快車,同時也為各國開展貿易合作搭建了平臺。

  從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簽約企業來源看,發達國家參展企業佔34%,“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參展企業佔34%,最不發達國家參展企業佔10%,充分體現了進口博覽會作為國際公共產品的廣泛性。

  助推高品質發展的新平臺

  參加此次進博會的企業將帶來100多項新產品和新技術,全面呈現國際最尖端、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及服務趨勢。

  採購商代表中國北方工業有限公司副總裁羅開全表示:“公司正在向高端智慧化的製造方向轉型升級,需要與跨國公司加強合作。過去我們可能更重視出口,通過進博會可以更好地將合作夥伴引入中國,這也是我們國際化轉型升級的一次契機,可以發掘潛力市場和合作夥伴。”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進博會不僅是中國與世界深化開放合作的新平臺,也是推動產業升級、邁向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徑和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升級的新引擎。”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副主任盛朝迅說。

  “從供給側看,通過舉辦進口博覽會,集中展示國外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盛朝迅認為,一方面會產生“鲇魚效應”,推動國內企業加速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會產生“溢出效應”,促進我國企業與國際同行深度交流與合作,帶來先進理念、技術、工藝和管理模式的溢出,增強全球技術和產業創新資源整合能力,加快構建“創新引領、要素協同、鏈條完整、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盛朝迅認為,從需求側看,通過舉辦進口博覽會,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不出國門就能購買到世界各地優質實惠商品的機會,既有助於促進消費,擴大國內市場,又有助於擴大多元化選擇,更好地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予陽)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