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記者節:後新聞時代,職業新聞人並非窮途末路
□ 本報評論員
今天是記者節,是屬於新聞人自己的節日,首先祝願所有的同行朋友們節日快樂!
這是一個資訊高度發達的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有發言權,記者不再獨享“第四種權力”;這是一個科技築夢的時代,2016年5月第一篇機器人新聞稿誕生,6秒的寫作速度讓所有記者甘拜下風。
在這樣的時代,身為記者,自然有種特別的職業焦慮感:對職業本身感到危機,對於自己未來感到危機。同時,身為普通人我們也有生活的重擔、家庭的羈絆,於是我們自嘲:身為“新聞民工”,職業無感,似乎再不敢觸及曾經激勵我們奮進的職業理想。
然而,理想永遠是黑夜中的燈塔,指引人們穿越迷霧,找到光明與希望;理想也永遠是打破困局的力量,幫助人們找回失去的激情與夢想。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對於每一個立志投身於新聞事業的人來說,內心都有一份對公平正義的執著與追求。當蒙冤者遭遇不公,當弱小者慘遭欺淩,當失聰者茫然無助,當無望者失去信心……惟有新聞人憑著職業理想,可以激勵自己打好背包再次出發。
今天作為新聞人我們要說,當今的時代特別需要公平正義。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毫無疑問,我們的新聞職業理想與時代主題高度契合,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們繼續追求職業理想的腳步。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世之儀錶也。當依法治國成為時代最強音,作為新聞人的職業理想必然嚮往法治中國。公平正義離不開法治的昌明,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堅守法治原則、培育法治文化,當然是新時代的新聞理想。
今天作為法治新聞人我們要說,當今的新聞職業生活特別需要法治思維。無論我們是否受過法學教育、是否經歷過法律的職業訓練,作為新聞記者都應該明白,我們在面對種種涉法新聞事件的時候,必須從法治角度去進行新聞觀察,必須運用法治思維去進行新聞思考。我們在一般性地追求實體正義的時候,不能放棄法律的程式正義。程式正義與實體正義高度一致,失去程式正義,實體正義無法單獨實現。所以,有的時候耐心和等待與追求新聞時效並不衝突,沉澱是一種哲學,時間會增加新聞的深度與厚度。
今天作為職業新聞人我們要說,當今的新聞行業特別需要職業精神。在一個眾聲喧嘩、真相難覓、動輒反轉的後新聞時代,靠什麼讓新聞職業不朽?唯有新聞人的職業精神,永無止境地追求真相,永無止境地尋找向上的力量,把職業新聞人與“客串”記者鮮明地區分開來。
新聞不是傳聞,縱然人人都可以發佈新聞,人人都可以評論新聞,但真相只有一個;縱然機器可以批量生產新聞,但思考永遠是職業新聞人的專利。因此,我們要說,在後新聞時代,真正的職業新聞人並非窮途末路,而是越發珍貴的職業良才。只有守住真實的底線,牢牢堅守新聞職業精神,新聞職業才能在資訊時代彰顯其不可取代的獨有價值。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沒有人敢斷言新聞職業還能延續多久,更沒有人敢斷言新聞職業已成夕陽殘照。態度決定命運,態度決定未來。最壞的時代可以成為最好的時代,新聞職業的價值與命運就在我們手中,讓我們共同努力開創新聞事業的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