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我國正加快形成多元投入鄉村振興格局 更多真金白銀“上山下鄉”

2018-11-13 10:13: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題要:這一年來,不論是財政支農的優先保障,還是農村普惠金融的加速發展,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支援、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在“錢”的流向上,中西部地區和貧困地區沒有被落下,一直是投入的重點

  四川宜賓市規模100億元的鄉村振興發展基金,總規模50億元的廣州增城鄉村振興產業基金,總規模達1000億元的海南省鄉村振興發展基金……這些基金的紛至遝來,只是我國不斷創新鄉村振興投入模式、構建多元投入格局的積極實踐之一。

  錢從哪來,這個“三農”工作中躲不過的問題,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年來,不斷獲得創新解答。

  優先保障聚力增效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財政部農業司司長、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主任吳奇修此前表示,要建立健全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

  據統計,2013年到2017年,僅農林水支出項目,全國一般公共預算累計安排就超過8萬億元。今年以來,各級財政不斷完善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

  針對財政支農資金多頭管理、交叉重復、使用分散等問題,我國大力推動支援相關資金從預算編制環節真正實現源頭整合,最大限度發揮資金合力。

  2017年底,國務院出臺《關於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意見》,提出到2018年實現農業發展領域行業內涉農專項轉移支付的統籌整合。到2019年,基本實現農業發展領域行業間涉農專項轉移支付和涉農基建投資的分類統籌整合。

  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今年3月發佈《關於做好2018年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將整合資金項目審批許可權完全下放到縣,從2018年起,對試點貧困縣計劃整合資金規模佔納入整合範圍資金規模的比例不作統一要求。

  2017年以來,財政部會同國務院扶貧辦將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推廣至全部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縣,並鼓勵試點貧困縣盡可能在“大類間打通”“跨類別使用”,做到“應整盡整”。

  為加強涉農資金的源頭整合,我國還不斷完善“大專項+任務清單”的管理模式。大專項是指農業發展領域涉農專項轉移支付和基建投資。任務清單是指根據各大專項應當保障的政策內容設置的任務。專家認為,這一模式可以確保中央宏觀調控與地方自主統籌平衡兼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今年9月出臺的《財政部貫徹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為財政支農再次指明瞭方向。《意見》明確,要堅持優先發展、壓實責任,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明確和強化各級政府“三農”投入責任,層層傳導壓力,推動責任落實,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積極做好增量文章

  “財政支援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除了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做好總量、存量文章,還要發揮好引導作用,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做好增量文章。”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財政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申學鋒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專家建議,要研究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進一步提高用於農業農村的投入比例。此外,要創新資金籌措機制,推動將跨省域補充耕地指標交易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省域調劑所得收益全部用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在不斷健全。據統計,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國已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4個計劃單列市組建了省級農擔公司,並以辦事處、分公司等形式設立市縣分支機構189個。各省農擔公司共計實現在保餘額263.5億元,在保項目個數39001個,平均每個擔保項目金額67.56萬元,主要擔保對像是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其中,北京、重慶的業務規模對資本金放大比例超過2倍。

  為有效發揮財政資金杠桿功能,帶動農業領域投資,財政部會同相關單位設立現代種業基金、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中國海外農業投資開發基金、中國農墾產業發展基金4隻投資基金。比如,農墾基金計劃規模500億元左右,首期規模1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出資20億元,其他社會資本出資80億元。

  各地也在不斷探索,讓財政資金髮揮更大的撬動作用。比如,江蘇常州市設立農業企業貸款保證保險專項資金,建立“政、銀、保”三方合作模式,通過財政補貼保費的方式,撬動銀行對符合條件企業發放保證保險貸款。四川資陽市完善扶貧小額信貸貼息政策,對向扶貧對象提供小額信用貸款的金融機構或保險公司,給予最高5%的貼息。

  在財政支援鄉村振興上,必須突出重點,明確方向。“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是所有解決方案,要做的工作紛繁複雜,財政在實際工作中應避免‘眉毛鬍子一把抓’,緊緊圍繞中央要求,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申學鋒認為,要緊抓農民增收這個核心,加快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把農業的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留給農民,建設產業興旺的現代鄉村。

  金融支農不斷創新

  近年來,我國不斷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

  7月2日,銀保監會發佈《充分發揮主發起人制度優勢 更好推進村鎮銀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積極引導主發起人把培育發展好村鎮銀行作為落實黨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此外,進一步完善村鎮銀行支農支小監測考核體系,引導村鎮銀行的設立重點向中西部地區、農村金融服務薄弱地區,特別是向貧困地區傾斜。

  9月17日,銀保監會啟動首批“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試點,以加大對中西部和老少邊窮地區金融資源投入,有針對性地解決欠發達地區單獨組建村鎮銀行法人無法實現商業可持續經營的突出困難,提高金融服務覆蓋面和可得性。根據試點安排,此次15個省份“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試點,可覆蓋43個村鎮銀行空白縣(市、旗),其中28個屬於國定貧困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縣。

  各金融機構也馬不停蹄不斷創新。中國農業銀行三農政策與業務創新部副總經理王兆陽稱:“農村‘普惠金融’已成為中國銀行業當前著力拓展的方向。農村‘普惠金融’就是要消除身份、貧富、居住場所等差異性帶來的金融服務不平等,讓所有人享受到均等有效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據他介紹,中國農業銀行近年來不斷推進農村惠普金融工作,通過開展農戶小額貸款業務、減費讓利、農村基礎性金融服務等,實施金融精準扶貧,滿足農戶差異化融資需求。

  據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普惠金融部副總經理李曉芳介紹,建設銀行近年來運用金融科技助力小微企業發展,推進以電子化、數據化、智慧化為主要特徵的金融服務創新,從而提升批量獲客能力,培育業務增長動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董碧娟 陸 敏)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