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改革的兩條主線
1987年10月至1988年6月,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組織相關課題組,就我國中期(1988—1995)經濟改革規劃綱要分別提出報告。在上百位經濟學家對改革規劃綱要進行比較的研討會上,爭論最大的是,我國中期改革的主線是什麼。有三種不同的主張。第一種主張企業改革中心論或所有制改革中心論,認為中期改革應積極推行股份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第二種主張中期改革以價格改革為主線,以此推動經濟運作機制轉軌,以便為企業改革和其他改革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第三種主張企業改革和價格改革、所有制改革和經濟運作機制改革雙線推進,即“兩條主線論”,認為二者如同硬幣的兩面,不可偏廢,應協調配套進行。今天看來,“兩條主線論”不僅對1988—1995年中期改革是有效的,而且對整個中國經濟改革進程都是有效的。中國40年經濟改革的歷程,總體上就是沿著這兩條主線不斷深化的。
第一條主線:所有制結構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第一條主線是推進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和改革,包括國企改革,允許和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利用外資,建立新體制的所有制基礎包括微觀經濟主體。總之就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經濟基礎。
個體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改革開放後,最早打破公有制一統天下格局的動因,是為了解決上千萬人的就業問題。1979年2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召開了“文革”結束後的第一次工商行政管理局長會議。面對巨大就業壓力,會議提出並經黨中央國務院批轉的報告指出,“各地可根據當地市場需要,在取得有關業務主管部門同意後,批准一些有正式戶口的閒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等個體勞動,但不準雇工”。儘管有種種限制,但它畢竟為城市個體經濟的發展開了綠燈。
私營經濟接踵而來。個體經濟一發展,私營經濟必然接踵而來。對於雇工經營,開始國家是有限制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實踐,人們對私營經濟的認識逐漸明確。1988年4月,七屆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規定:“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同年,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機構開始辦理私營企業的註冊登記,中國私營企業可以名正言順發展了。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後,私營經濟發展迅速。
引進和利用外資。改革開放初期,對外開放主要是辦經濟特區和引進與利用外資。對於興辦經濟特區和利用外資,各界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主要是提出經濟特區“姓資還是姓社”的詰難。但在黨中央和鄧小平的大力支援下,深圳特區頭幾年就做出成績。1982年深圳特區工業產值達到3.6億元,1983年躍升至7.2億元。鄧小平聽到後,非常高興,在1984年1月26日考察深圳時,揮筆題寫了“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在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黨中央的支援和領導下,從經濟特區到全國,利用外資逐步擴大,外商直接投資企業越來越多,逐漸成為我國市場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有制包括國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改革。中國經濟改革是從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的。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儘管沒有改變土地的集體所有制性質,但實現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從而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打響了第一炮。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經濟改革和發展進一步取得很大進展。截至2017年底,國有企業(全國國資監管系統企業)資產總額已達160.5萬億元,上繳稅費總額佔全國財政收入四分之一,工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五分之一。其中,中央企業資產總額54.5萬億元。2016年,《財富》雜誌公佈的世界500強中,上榜的國有企業增加到83家。
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關於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命題。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總之,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是今後我國所有制結構調整和改革的主要任務。
第二條主線:經濟運作轉向市場主導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二條主線是經濟運作機制的改革,主要包括以市場取代計劃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政府主要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使其穩定健康運作。中國經濟運作機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價格改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價格改革常常走在各項改革的前列。1985年起,中國價格改革就以放開價格為主,逐步放開農副土特產品和工業品價格,商品市場呈現繁榮景象,上百種票證相繼被取消,到1998年終於形成了期盼已久的買方市場格局。到2008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農副產品收購總額、工業生產資料銷售總額中,市場調節價格的比重均已達95%以上,各種服務價格也已大部分放開,說明絕大部分商品和服務價格已實現市場化。
加快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體系的發育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8—1991年,在價格改革大步推進的帶動下各類市場蓬勃發展。第二階段為1992—2001年,各類市場向縱深發展,國有企業從行政部門附屬物向市場主體轉變,市場格局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第三階段為2002—2012年,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契機,構建開放型現代市場體系。第四階段始於2013年,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爭取到2020年完善現代市場體系。
改革宏觀調控機制,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1978年底改革開放後,隨著市場化的不斷推進,經濟搞活了,微觀經濟主體有活力了,宏觀經濟管理必須跟上,才能使整個經濟穩定健康運作。在實踐中,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宏觀經濟調控是成功和有效的,主要標誌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每年都在增長,沒有一年出現負增長。1979—2017年近40年,GDP以年均9.5%的速率快速增長,而CPI年均上漲率不到5%。這是一個絕佳的搭配,表明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在保持經濟總體穩定的條件下取得的,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未曾有過。
宏觀經濟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政府最重要的職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巿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政府一方面推進審批制度改革,進行“放管服”改革,克服政府直接配置資源過多和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過多的問題。另一方面,政府努力做好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治理和保護環境等工作。這樣做,就能更好地保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運作。
“兩條主線論”符合十九大報告新時代經濟改革兩個重點的規定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談到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時指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兩條主線論”符合上述兩個重點的規定。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完善產權制度作為今後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點,是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繼承和發展,也是今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著力點,包括保護智慧財產權、保護非公經濟財產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與此相配合,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支援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等等。
今後經濟改革的另一個重點是要素市場化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準入限制,完善市場監管體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面也有新提法:“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對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宏觀調控體系在財政、貨幣政策與其他政策手段協調融合方面,黨的十九大報告不再提價格政策,同時增加了區域政策。我體會,這是因為近幾年價格改革進展較快,截至2016年底,97%以上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均已放開由市場調節,因此已很難運用價格政策參與宏觀調控。而區域政策日顯重要,中國那麼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優化重大結構的內涵,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佈局優化,正是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任務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提出,“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這次專門提出健全雙支柱調控框架,是很重要的。貨幣政策一般主要關注物價穩定,貨幣政策要不要關注資產價格變動一直有爭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的物價是穩定的,但是金融並不穩定,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上漲。危機爆發後的反思認為,要維持金融系統的穩定,只有關注物價穩定的貨幣政策是不夠的,還要有宏觀審慎政策。2017年7月14—15日舉行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了雙支柱調控框架。所謂宏觀審慎政策,主要是將各項金融活動和金融行為包括跨境資本流動、住房金融等納入金融監管範圍,目的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最後簡要說說“兩條主線”的關係。中國經濟改革的兩條主線是互相促進、互相滲透的。所有制的調整和改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社會形成多元的市場主體,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運作的。各種所有制經濟各自發揮優勢,取長補短,在市場上平等競爭,能夠較好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此同時,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能激發各種所有制經濟的活力競相發展。中國40年市場化改革使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外資經濟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充分證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越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而市場化改革越深化,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就越能完善和成熟。
“兩條主線”沒有主次之分,同等重要。它們統一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中。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小標題後,接著就說“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說明這兩個重點都是為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此可以說,中國的經濟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下沿著上述兩條主線展開的。還可以進一步推斷,中國經濟改革主要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作為指導理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總結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最重要學術創新成果。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