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財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眼大勢深刻分析經濟形勢和發展前景,全面部署2019年經濟工作,強調宏觀政策要強化逆週期調節,要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在此背景下,新一年的財政政策需主動適應“逆週期調節”的要求,通過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找準“加力提效”的發力點,做好當前經濟工作,更好應對風險挑戰。
一是實施增加總需求的財政政策。在擴大最終消費方面,要加大政府專項債券的發行力度,更好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公共服務,並有效解決教育、育幼、養生、醫療、文化、旅遊等產業所遇到的發展瓶頸;要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落實好專項附加扣除的各項標準,增強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在引導中間產品的消費、擴大投資等方面,要推進企業所得稅改革,創新和試點投資抵稅機制,推動機器設備採購等生產性投資;實施推廣“支援製造業企業依法按程式進行廠房加層、廠區改造、內部用地整理及擴建生產、倉儲場所,提升集約化用地水準,不再增收地價款”的政策,推動工業企業廠房改造等固定資產投資;通過政府的相關支援基金,更好與金融機構協作,開展倉單質押業務,支援和促進存貨投資,便利企業資金流轉。
二是實施提升收益率的財政政策。對生產領域實施全面減稅,全面提升企業的經營主動性、效率性。生產領域的全面減稅既包括減少生產環節的稅收,也包括減少與生產活動相關聯的收入性稅收。可考慮將增值稅作為直接的生產性稅收繼續按照“三檔稅率變兩檔、多層稅負相趨同”的方向進行改革,繼續降低稅率;企業所得稅改革應堅持“實際受益、市場公平”的原則不斷深化減稅安排,在總體保持現行稅率水準的情況下,以鼓勵創新、加大生產性投資和推進高品質發展為重點,大幅度增加稅前扣除的內容,並針對中小企業繼續探索降低稅率水準的條件和範圍;個人所得稅改革應在取得現有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向家庭綜合徵收、按功能屬性細分管理收入種類的方向推進。與此同時,需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特別是要著力開展相關政策應用於財政資源配置和政府採購管理的實踐。進一步完善政府採購制度的安排,更好融合政府採購市場與普通商品市場;提升政府購買服務的效率和能力,充分借助市場力量、堅持公平競爭,形成政府購買服務融合和參與現行市場體系的態勢。
三是實施提升信用水準的財政政策。保持市場融資環境的基本穩定,需要增加信用水準,財政政策就是提升信用水準、開展風險轉換的主體力量。需以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為載體,通過擔保“總對總”、再擔保“國對省”和投資“上對下”的業務安排,有效推動基金的商業金融機構股東、地方政府的再擔保公司和地方所屬的擔保機構積極開展業務,為實體經濟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擔保增信服務,並堅持低擔保費用水準的保本微利經營原則;以風險補償和降低風險貼水為方向,通過設立政府補貼、開展政府貼息或組建政府風險補償基金的方法,增強企業的融資能力,適當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風險貼水水準。
四是實施優化資源配置的財政政策。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做好有效出清“僵屍企業”和低效存量、擴大優質和高效增量的財政政策安排。具體包括:推動有效出清存量,在“去產能”進入穩定期後,以優化資產配置和轉移職工就業為重點,進一步完善後期工作,可考慮建立“去產能”後期扶持資金;促進有序擴大優質增量,針對相關市場領域,在堅持競爭的基礎上,對其中高效、優質的符合政策導向的主體,實施財政獎補安排(後補助)。
五是實施提升有效供給能力的財政政策。總體包括支援企業創新和完善市場組織兩個方向,即:提升科研條件的共用能力,優化國家創新體系的佈局和結構,加大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援力度;加大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高市場的組織性、效率性和可識別性,為市場差異化競爭和政府綜合性監管提供服務。以此為基礎,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在堅持現行機制和做法的同時,立足於社會資本方增量分享和風險自擔的原則,建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新型關係和組織模式。
還要看到,相關財政改革和政策設計還需符合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方向和要求。從可持續的角度看,務必要精準把握財政宏觀調控的“度”,借力市場、補位市場,同時做好對公共服務的可持續性保障。從成體系的角度看,在做好生產性全面減稅安排的同時,亦應建立相關有效平衡機制,保障財政安全,既能滿足政策目標,又能保障減稅的長期性和規範性。從有效率的角度看,要堅持財政改革和宏觀調控政策間的統一性、協調性和有序性,避免不必要的政策內耗和效力抵消。從防風險的角度看,既要推進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較大幅度的擴大專項債券發行,又要規範政府舉債機制,強調政府債券是政府舉借債務的唯一形式,強調隱性債務全面納入監控管理,在風險和收益相平衡的基礎上擴大政府債券發行,推進債券的質押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