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通過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制度體系,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
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英國一家媒體選取了一個觀察中國的視角。報道稱,由於營養改善,中國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和體重都比40年前有所增加,男性平均體質指數(BMI)從1975年的20.9升至24.3,女性平均值也從21.3增加到23.6。烏干達一家媒體也引用中國諺語“人勤地不懶”,描述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依靠辛勤的勞動、技術、創新與合作實現了長足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時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的成績世界矚目,一條重要經驗就在於,我們確立了一套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通過提出並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又從人民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牢記初心和使命,需要通過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制度體系,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
紮根基層,依靠人民群眾,回應人民群眾需求,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出發點,也是發展的動力源泉。40年來,中國大地上涌現的大量民主政治創新實踐,都與緊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力有關。比如,浙江臺州溫嶺市的幹部群眾聚在一起,在民主懇談會上通過“參與式預算”的方式,管好政府“錢袋子”;浙江紹興楓橋鎮的老民警、老支書和德高望重的鄉賢,通過網際網路平臺與產生矛盾糾紛的村民談心、聊天,讓“楓橋經驗”煥發出時代感;四川成都的居委會和社區組織一道,組織居民對每年政府撥款的使用規劃進行討論,讓決策更“接地氣”。正因為有了群眾的參與和智慧,基層民主政治實踐才能迸發出新的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健全民主制度、拓寬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確保人民依法享有廣泛充分、真實具體、有效管用的民主權利。”從實踐來看,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讓人民共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不僅需要了解老百姓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還要以靈活的方式加強與群眾溝通,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尤其在資訊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借助網際網路平臺,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公共監督、專項聽證等,是新時代善用群眾工作方法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舉措。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民之所望,改革所向。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體現,才催生出改革開放的磅薄力量。40年後的今天,我們積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遇到的問題更加複雜,只有紮根基層,才能了解真需求、真難處,才能找準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也唯有紮根基層,汲取來自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得以豐富和發展,並不斷指導著日新月異的實踐,讓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政治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