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持續優化 總量再上新階——專家學者解讀2018年中國主要經濟指標
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900309億元,首次突破90萬億元大關,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較好完成,三大攻堅戰開局良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總體來看,國民經濟繼續運作在合理區間,實現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但值得注意的是,經濟運作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前進中的問題仍需有針對性地解決
經濟穩中有進態勢好
——訪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傑
本報記者 熊 麗
2018年,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在國內外形勢愈加複雜、經貿摩擦加劇的情況下,中國交出了GDP比上年增長6.6%的亮麗成績單,既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推動中國經濟總量邁上了90萬億元新臺階,也為高品質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傑說。
張傑表示,從2018年取得的成績、經驗以及可能的隱憂來看,經濟高品質發展模式能否加速形成,愈發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陣地”、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主力軍”、抵消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的“穩定器”、維持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壓艙石”。
首先,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持續向好”。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2%,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9.7%,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其次,以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部門“穩中趨好”。製造業新舊動能的加速轉換,製造業和科技創新的全面融合,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使製造業部門對經濟高品質發展“中流砥柱”支撐作用愈加明顯。
張傑認為,2018年中國經濟實現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雖然導致“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局面發生的短期和長期、週期性和結構性因素不可小覷,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因素並不會受到動搖。
一方面,中國的製造業高品質發展,仍然蘊含巨大投資機會、創新機會和就業機會。另一方面,穩步擴張的消費規模以及消費結構向中高端持續升級,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性支撐作用越來越大。其中,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實現了基本同步增長的良性局面;居民消費增幅逐步加快,消費動力正在逐步強化;消費結構繼續升級。“只要我國能夠維持消費持續擴張、消費結構向中高端升級的局面,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就不可能被外部因素輕易干擾和動搖。”張傑說。
投資緩中趨穩後勁足
——訪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
本報記者 董碧娟
“2018年全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635636億元,比上年增長5.9%,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增速上升是2018年投資的突出亮點。”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說。
蘇劍認為,與2017年相比,2018年第二產業投資增速出現了顯著上漲。此外,2018年民間投資增速加快,是支撐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因素之一。
“2018年代表結構升級的製造業投資增速上漲,尤其是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較快,這也是2018年投資的一大亮點。”蘇劍認為。據統計,2018年,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投資比上年分別增長16.1%和11.1%,分別比製造業投資快6.6個和1.6個百分點。
2018年以來國家出臺多項減稅降費措施,如下調增值稅稅率等,各地也出臺多項降成本措施。這些舉措有效降低了企業負擔,帶動了製造業投資的較快增長。此外,隨著中央關于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支援民營企業相關政策的出臺,各地區緊抓政策落實,陸續出臺支援本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措施,有效提振了民營企業投資信心。
分地區看,2018年東部地區投資比上年增長5.7%,增速比1月份至11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中部地區投資增長10%,增速與1月份至11月份持平;西部地區投資增長4.7%,增速提高0.8個百分點;東北地區投資增長1%,增速提高0.3個百分點。
蘇劍認為,從基礎設施投資看,2018年下半年加快推出了一批有利於補短板、調結構、惠民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隨著這些項目的落地,將有效發揮出基礎設施穩投資的效果。綜合來看,今年整個固定資產投資將有望保持平穩增長,甚至穩中略升的態勢。
此外,蘇劍建議,2019年應通過繼續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加強科技創新,為投資者創造更多高品質、回報率高的投資機會。
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快
——訪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
本報記者 姚 進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0987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45311億元,增長5.7%。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表示,亮眼的數據表明,消費的基礎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
首先,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增長速度高達10.7%,比城鎮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的增速高出接近4個百分點。“這表明在農村居民收入較快增長的背景下,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消費增長動力不斷增強。”趙萍說。
其次,整體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特別是食品類消費佔到整個消費支出的比重呈現持續下降的走勢,從2017年的29.3%下降到2018年的28.4%,下降幅度明顯,說明人們把更多的消費支出用在發展類消費上。
第三,服務消費支出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其中,每人平均交通通信消費支出佔每人平均消費支出的比重高達13.5%,說明用於服務消費的支出正在快速上升。此外,每人平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增長速度高達6.7%,不僅增速高於每人平均衣著消費支出的增速4.1%,而且佔每人平均消費支出的比重達11.2%,說明在消費結構升級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注重文化方面的需要。
如何進一步促進消費?趙萍認為,一方面應該進一步改革現有的分配結構,使初次收入分配更多向工薪階層傾斜,從而使最具有消費能力的中等收入階層的薪酬收入持續上升。另一方面,要加快資本市場的改革,為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提供更多的投資渠道,發揮股市的財富效應,創新更多的投資渠道。
“要鼓勵創新,特別是要促進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品的創新,從而激發出供給側的創新動力,使創新型的產品和服務能夠更好滿足消費升級對於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渠道的需要,使消費潛力得到更好釋放。”趙萍表示。
外貿量大質優創新高
——訪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
本報記者 馮其予
2018年全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305050億元,比上年增長9.7%,創歷史新高。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表示,2018年中國外貿整體來講量大質優基礎好,在已有較大規模基礎上,有如此高的增長很不容易。
梁明表示,2018年中國外貿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中國外貿的結構性調整是在外貿增速高速增長的條件下實現的。從國際市場佈局看,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中國對新興和發展中市場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從國內區域佈局看,中西部地區外貿增速快於東部地區。從經營主體看,各類企業進出口均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從商品結構看,機電產品出口增勢較好,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微增。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快速增長且比重持續提升。
梁明指出,2018年全年我國對歐盟、東盟、日本等傳統貿易夥伴出口均保持了穩定增長。同時,除了對傳統經貿對象保持較快增長,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部分金磚國家的出口也保持了較快增長速度,這些都體現了我國外貿競爭力不斷穩步提升。此外,2018年國際市場更加多元化,進一步增加了新興市場國家間的合作,這也是一個突出的亮點。
談到2019年外貿形勢時,梁明表示,整體來看,2019年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外部形勢複雜嚴峻。同時,外貿的穩定對我國的就業形勢、外匯儲備、匯率穩定,乃至整個經濟形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穩外貿”工作意義重大。
梁明表示,從國際經濟形勢來看,2019年國際市場整體的需求量增速會進一步放緩,中國外貿應該會實現正增長,但增速可能放緩。中國外貿需要進一步提高發展品質,更好應對新的挑戰。
就業優先戰略顯成效
——訪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
本報記者 韓秉志
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比上年多增10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123.7%。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表示,從數據來看,我國城鎮新增就業連續6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近年來均超額完成既定目標,這說明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
除了就業規模,失業率也是衡量就業的一項重要指標。2018年1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9%,比上年同月下降0.1個百分點。2018年各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4.8%至5.1%之間,實現了低於5.5%的預期目標。對此,李長安表示,不斷涌現的新經濟形態,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持續開展,對就業貢獻率不斷上升,更多勞動者通過努力成功創業,發揮了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應。這些都為促進我國就業的穩定增長提供了新動能。
李長安認為,穩增長的根本是為了保就業,應正確認識保增長和穩就業的關係。如何在繼續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又能夠實現充分就業,依然是未來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他表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尤其是內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多變,不確定性因素不斷增加,2019年的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就業依然面臨眾多挑戰,兜牢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底線,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在擴大就業、實現更加充分就業的同時,要努力實現勞動者的高品質就業。
如何實現高品質就業?李長安表示,2019年要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充分的就業,需要多措並舉著力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以確保經濟發展朝著實現比較充分就業的戰略目標前行。為此,需要把穩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優先戰略。同時,如果能對已有保持就業穩定的政策措施進行總結梳理,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進行改革和調整,那麼就能夠繼續保持當前良好態勢。
物價溫和上漲合預期
——訪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高級經濟師劉滿平
本報記者 李華林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1%,處於溫和上漲區間,低於3%左右的預期目標。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高級經濟師劉滿平表示,2018年各類價格指數走勢符合預期,物價水準總體保持穩定,沒有陷入所謂的“滯漲”。同時,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有所放緩,服務領域價格漲幅有所回落;部分領域的價格改革對價格總水準運作帶來的影響較小。
從CPI方面來看,2018年全年上漲2.1%,與2017年相比漲幅明顯,但仍處於溫和可控區間。劉滿平認為,CPI上漲一方面是由於2017年基數相對較低;另一方面是由於2018年宏觀經濟持續保持了中高速增長,同時食品價格穩步上漲、勞動力成本剛性上揚、服務價格上漲較快等也都推動了CPI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PPI比2017年上漲3.5%,漲幅回落2.8個百分點。對此,劉滿平表示,受全球經濟增速趨緩和原油供給相對過剩影響,2018年國際油價在10月初創出階段性高位後加速下跌,跌幅一度超過30%。而鋼材等黑色金屬價格也因受汽車和家電銷量下滑等因素影響大幅回落。此外,有色金屬市場價格也呈現震蕩下行的特點。這些因素決定了PPI漲幅大幅度回落。
展望今年物價走勢,劉滿平認為,2019年我國物價大幅上漲的可能性較小,總體溫和可控。“宏觀基本面決定價格總水準走勢方向,影響CPI和PPI走勢。宏觀層面分別是輸入性通脹、需求拉動、流動性充裕3大因素,而具體構成上則分別為食品價格、服務價格和大宗工業品價格的走勢。”劉滿平說,目前來看,無論是宏觀層面因素還是具體構成因素,均不具備大幅上漲條件。國際原油和大宗商品價格已經下行,輸入性通脹壓力較小;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較弱,對物價的拉動作用不強;貨幣政策將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存在流動性氾濫進而抬升物價的可能性;食品價格和服務價格也不具備大幅度上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