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常德善:功勳卓著 業績永存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新華社濟南1月22日電(記者邵魯文)在河北冀中烈士陵園紀念館內,坐落著一尊由我國著名雕塑大師劉開渠親手雕塑的大理石名人像——冀中軍區第八軍分區司令員常德善。他犧牲于冀中最殘酷的“五一大掃蕩”抗日戰場上。
常德善,1910年出生,山東嶧縣人,早年參加西北軍。1929年,率西北軍一個班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軍營長、團長等職。在長征中搶渡金沙江時,常德善率領部隊與敵人晝夜血戰,掩護主力勝利渡江,立下戰功。長征到陜北後,常德善任紅軍第二方面軍第二軍六師參謀長。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9月初,常德善任八路軍第120師挺進支隊隊長,率部向華北抗日前線挺進。1938年隨部開赴晉西北抗日前線,同年底挺進冀中地區,與第120師大清河南部隊和冀中子弟兵相配合,取得大曹村阻擊戰、曹家莊伏擊戰、邢家莊截擊戰等多次勝利,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特別是著名的河間齊會戰鬥,殲滅日軍700多人,創造了平原作戰的光輝戰例。
1939年秋,常德善任冀中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1940年6月,晉察冀軍區所轄各軍區統一編序,冀中軍區第三軍分區改為第八軍分區,常德善任第八軍分區司令員。
當時正值敵人對抗日根據地加緊進行分片“掃蕩”。常德善指揮第八軍分區所屬部隊,主動開展反“掃蕩”、反“蠶食”鬥爭,多次打退敵人進攻,保衛了抗日根據地。同時,對冀中新成立的部隊進行整訓工作,使之向正規化發展。
1942年春,日偽軍5萬餘人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企圖將冀中領導機關和主要部隊壓縮到饒陽、武強、安平、深縣地區。常德善率領冀中第八軍分區部隊巧妙與敵週旋,不斷打擊敵人。
1942年6月8日拂曉,第八軍分區部隊到達河間肅寧公路南的薛村宿營。當時的部署是:日寇合圍路南,部隊就到路北向外轉移;如果敵人合圍路北,部隊就在路南待機殲敵。
然而,肅寧、獻縣、饒陽之敵蜂擁而至薛村,與常德善等人率領的部隊相遇。戰鬥打響後,常德善當即指揮部隊從薛村向北突圍,但由於地形開闊,無處隱蔽、無險可據,日軍從兩側迂迴攔擊,常德善沉著指揮,英勇頑強地與敵作戰,但隊伍幾經衝殺,未能突圍出去。激戰中常德善身負重傷,壯烈犧牲。
1952年,常德善遺骨于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安葬。1962年10月,河北省軍區為其建立紀念碑,賀龍元帥親自撰寫碑文,讚譽常德善“功勳卓著,業績永存”。
如今在棗莊市驛城區,當地政府自2009年開始建起了榴園塔山烈士陵園、陰平烈士陵園和峨山軍魂園三處烈士陵園,以褒揚先烈,教育後人。每年清明節、烈士紀念日,烈士陵園內會開展公祭烈士活動,讓市民表達對革命烈士無限的懷念和敬仰,寄託哀思,銘記革命先烈英雄事跡。
《光明日報》( 2019年01月2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