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大灣區建設的錦繡篇章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2月18日 新華社)
綱舉目張,執本末從。近3萬字、共11章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背景、總體要求、空間佈局、規劃實施以及重點目標方向,是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未來建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具有著“航向標”和“指向燈”的作用,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必將產生深刻而深遠的影響。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黨和國家立足全局和長遠發展作出的重大謀劃。粵港澳地區當前已經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如何在好的基礎上實現更好,如何在領先的前提下再次飛躍,考驗著我們黨的執政智慧,也事關我國改革開放大局。在這樣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同時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粵港澳大灣區怎麼建設?最終要建成什麼樣子?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這些問題都有了清晰明確的答案。建設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而且每一項目標的實現都有明晰的路徑,同時還列出了相應的時間節點,這就使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在不懈奮鬥中加速由藍圖轉化為現實。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優勢與挑戰並存。優勢是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步入全球經濟的第一方陣,具有成為世界級灣區的規模條件,擁有300多個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系統完善,區位條件優越,地利優勢明顯。挑戰則是大灣區經濟運作仍存在產能過剩、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有待增強。同時大灣區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這在國際上也沒有先例可循。
挑戰客觀存在,但前景無限光明。發揮優勢,迎接挑戰,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要素流通,推動大灣區內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在新時代的發展大潮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勢必展開錦繡畫卷。(南方網高永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