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算好減稅降費的大賬

2019-04-01 17:50: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在減稅降費過程中,各地應當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簡單地以財政收入高低論英雄,而是用短期稅收的“減”換取長遠發展的“增”

  4月1日,作為今年減稅降費“重頭戲”的深化增值稅改革正式落地,製造業等行業稅率由16%降至13%,交通運輸業和建築業等行業稅率由10%降至9%。一個月後,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的政策也將開始實施。

  今年以來,減稅降費的“紅包”一波接著一波,從1月1日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正式執行,到1月9日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措施推出,再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一系列減稅降費直擊當前市場主體的難點,給企業和個人帶來了滿滿的獲得感和良好的預期。

  作為組織財政收入的主要手段,稅收既關係著每個納稅人的“紅包”,也關係著各級政府的“錢包”。近2萬億元減稅降費規模近年來罕見,給財政收入帶來的壓力也顯而易見。今年前兩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7%,低於去年同期15.8%的增速,其中受到減稅政策影響,個人所得稅收入同比下降了18.1%。而在總體稅收收入中,個稅僅佔不到7%,增值稅佔比超過40%。可以預見,增值稅稅率下調將進一步影響財政收入增速,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說,這會給各級財政帶來很大壓力。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一些人不免擔心,大規模減稅降費是否可持續,由此造成的財政收支矛盾又該如何解決?

  正如一枚硬幣有正反面,一項政策也會帶來各種影響。對減稅降費進行綜合權衡時,既要算好財政收入的細賬,更要算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賬。

  現實地看,減稅降費是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其中,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有效減輕企業負擔,是“八字方針”的重要內容。只有讓企業輕裝上陣,才能更好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讓支撐高品質發展的內生動力更加強勁。

  辯證地看,減稅降費是另一種形式的財政支出,是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的重要舉措。稅收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而非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通過減稅降費把更多資金留給企業和個人,同樣能夠發揮出拉動經濟增長、促進消費升級等重要作用。辦好減稅降費這件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大事,各級財稅部門必須切實轉變觀念,既要努力把該收的收上來,更要全力把該減的減下去,讓市場主體對減稅降費更有感覺,讓積極財政政策發揮出更好效果。

  長遠地看,減稅降費是“放水養魚”,有利於保持財政收入持續平穩增長。稅收收入的多少一般取決於兩個因素,即稅率高低和稅基大小。短期看,在稅基不變的情況下,降低稅率確實會造成收入減少,但從長期發展看,較高的稅率可能抑制經濟增長,使稅基減小,稅收收入下降,而減稅則往往能刺激經濟增長,擴大稅基,最終使稅收收入增加。近年來的實踐一再證明,通過減稅鼓勵實體經濟轉型、新興行業發展,最終實現稅收增加,是一條可行的路子。最初實施營改增的上海等地,普遍出現了“放水養魚”效應帶來的稅收良性增長,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看清了減稅降費的重要意義,就要更加堅決確保減稅降費落實到位。在減稅降費過程中,各地應當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簡單地以財政收入高低論英雄,而是用短期稅收的“減”換取長遠發展的“增”。財政部門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既要當好“鐵公雞”,不該花的錢“一毛不拔”,落實好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經費的壓減要求;更要打好“鐵算盤”,把該花的錢花好,花在刀刃上,通過加強財政資金績效管理、加大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投入力度,讓有限的財政資金產生更大的效益。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