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土壤生長的“偉大政治創造”

2019-04-02 15:56:00
來源:求是
字號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共同創建的人民政協制度創立70週年。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時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人民政協制度這一新型政黨制度的豐富內涵,對於我們堅定制度自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新型政黨制度如何創造?

  新型政黨制度,就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一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這裡有兩個關鍵詞,一是“政治創造”,表明這一制度前無古人,是全新的、開創性的;一是“中國土壤”,表明這一制度不是舶來品,而是土生土長的、獨具中國特色的。

  從創立過程看,新型政黨制度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尋求民族獨立和解放、追求人民民主的偉大實踐中逐步探索形成的,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共同選擇和創新的制度成果,經受了歷史和實踐檢驗。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就團結合作,在抗日根據地實行“三三制”原則,結成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為反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中國共產黨又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結成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特別是1948年“五一”勞動節前夕,中國共產黨鄭重發表“五一口號”,提出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倡議,得到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積極響應和擁護。這標誌著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公開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開啟了新型政黨制度建設的歷史新篇章。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隆重召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建立,中國人民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方兩黨制、多黨制,也不同於蘇聯政黨制度的全新政黨制度。

  從文化傳承看,新型政黨制度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相容並蓄、求同存異等獨特價值觀念和政治理念,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比如,古人在宇宙秩序上講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在為人處世上講究“執兩用中”、“和而不同”;在藝術審美上強調“八音克諧”、“五色調和”;在治國理政上總結出了“謀及庶人”、“詢于芻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等重要經驗。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充分吸收了這些傳統理念所蘊含的合理價值。

  二、新型政黨制度有何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用3個“新就新在”和“有效避免”,深刻闡述了新型政黨制度“新”在何處。究其根本,這種“新”主要是因為這一制度有著不同於舊式政黨制度的鮮明特色。

  一是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新型政黨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新型”,在於它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重視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利益和要求,堅持全國人民根本利益與各階層人民具體利益的統一。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雖然代表不同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的具體利益,但這是人民內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具體利益差別。他們放棄“第三條道路”,選擇同共產黨團結合作,看到並認同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初心和使命。1949年1月22日,到達解放區的55名民主人士聯名發表《我們對於時局的意見》,鮮明提出“要創造一個人民做主人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和盡可能地高度的生活水準”、“做人民民主共和國的真正的主人”。這種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新型政黨制度成功實踐的前提和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型政黨制度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代表少數人、少數利益集團的弊端。

  二是奮鬥目標的同向性。在新型政黨制度下,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而不是反對黨或在野黨;與中國共產黨是參政黨與執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親密團結、合作共事的關係,而不是多黨競爭、互為對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奮鬥目標具有同向性。1948年,中共中央“五一口號”明確提出:“全國勞動人民團結起來,聯合全國知識分子、自由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社會賢達和其他愛國分子,鞏固與擴大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鬥。”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立即表達了希望“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獨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國之早日實現”的良好願望。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各民主黨派始終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認真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的基本職能,朝著共同的奮鬥目標風雨同舟、同向同行。這種奮鬥目標的同向性,是新型政黨制度良性運作的關鍵所在,也是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能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的重要保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型政黨制度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為著共同目標而奮鬥,有效避免了一黨缺乏監督或者多黨輪流坐莊、惡性競爭的弊端。

  三是運作模式的民主性。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一個顯著優勢,就是能夠博采眾謀、集思廣益,能夠發揚民主、凝聚共識。1945年7月,毛澤東同志在同民主人士黃炎培先生討論歷史週期率問題時指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春節前夕與黨外人士新春座談時的重要講話中,用兩句古語形象地表達了這種民主氛圍,即“虛心公聽,言無逆遜,唯是之從”,這是執政黨應有的胸襟;“凡議國事,惟論是非,不徇好惡”,這是參政黨應有的擔當。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向民主黨派等黨外人士通報有關會議精神、就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領域重大問題徵求他們意見,已成為一個優良傳統。全國政協目前已形成以全體會議為龍頭,以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和專題協商會為重點,以雙週協商座談會、對口協商會、提案辦理協商會等為常態的協商議政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各民主黨派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意見建議近600條;全國政協委員、政協各參加單位和各專門委員會,提出提案3.4萬多件,立案2.8萬多件,辦復率達99%以上。可以說,正因為運作模式的民主性,新型政黨制度使“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真正變成了現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它通過制度化、程式化、規範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囿于黨派利益、階級利益、區域和集團利益決策施政導致社會撕裂的弊端。

  三、新型政黨制度意義何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型政黨制度不僅符合當代中國實際,而且符合中華民族一貫倡導的天下為公、相容並蓄、求同存異等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對其重要意義,可以從3個方面理解。

  ——中國奇跡背後的制度密碼。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被國際社會稱為“中國奇跡”。奇跡的背後,正是中國獨特的政治制度在發揮重要作用,新型政黨制度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密碼”。因為在新型政黨制度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能夠把各方面力量廣泛凝聚起來,形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合力。

  ——實現民族復興的制度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但這一任務極其艱巨繁重,光靠中國共產黨“千里走單騎”是不行的,必須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共同奮鬥。新型政黨制度始終堅持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始終致力於大團結大聯合,是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制度設計,能夠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匯聚起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薄偉力。

  ——政黨制度發展的中國方案。如果說政黨制度是國家政權和民主政治的“作業系統”,那麼,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良性運轉的重要“作業系統”之一。它的運轉過程,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也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過程。這一制度設計,杜絕了西方“金錢政治”、“寡頭政治”、“政客政治”的亂象,避免了“你方唱罷我登場”、不同政黨對著幹的鬧劇,充分彰顯中國智慧,為世界政黨制度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