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靠人民、為人民
作者: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張士海,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宋曉燕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改革開放已經走過四十多個年頭,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改革開放讓人民從物質到精神都實現了真正的富裕,讓人民有了極大的獲得感。
然而,當前社會上卻出現了“改革開放和普通人沒關係”等類似不合實際、有失偏頗的論調。可以說,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的歷史性成就,其中有一條寶貴的經驗,就是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所以說,這些論調完全是站不住腳的。
第一,改革開放的初心在人民。《共產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同全體無產者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產黨人始終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的。中國共產黨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從誕生起就將人民立場作為自身的根本政治立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利益同全體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始終將人民群眾的願望要求作為自身的願望要求,並致力於將其變為現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人民是黨的根基之所在、血脈之所在、力量之所在。
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人民立場,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一切改革舉措都是為了讓人民獲得真正實惠。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並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人民幸福作為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的最終價值指向,促使人民擁有更加充實的獲得感、更有保障的幸福感、更可持續的安全感。正因如此,“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
第二,改革開放的主體是人民。中國共產黨人是堅定的歷史唯物主義者,始終堅信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人民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還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更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黨始終堅持發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中國共產黨人依靠人民,“摸著石頭過河”,先試點後推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才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回望過去,正是人民的首創精神、人民的支援擁護致使中國趕上時代潮流、取得偉大成就;展望未來,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解決深層敏感問題、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勢必需要人民群眾的鼎力支援。這就需要讓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讓人民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享受到改革所帶來的成果。需要強調的是,讓人民在改革開放中有更多獲得感是現實的要求,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主動選擇。
第三,改革開放的歸宿在人民。改革開放的價值指向在人民,改革開放的落腳點就是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改革開放過程中,黨團結帶領人民幹出了一片新天地,“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最壯麗的氣象”。可以說,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時時處處關心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使人民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仍舊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讓人民享受更滿意的教育;努力提高就業品質,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讓人民擁有更穩定的工作;致力於提高人民收入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人民獲得更高水準的收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讓人民享受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人民無後顧之憂;完善住房制度,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讓人民居有定所。這些舉措,充分說明瞭改革開放的成果由人民共用,人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歷史與現實已經充分證明了改革開放的正確性,改革開放讓人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國號”巨輪要想行穩致遠,離不開全體人民。“改革開放已經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改革開放沒有止境。新時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夢想,需要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偉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