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掃蔚然成風——清明思故人 留住詩與花
光明日報記者 任歡
又是一年清明時。
過去,每逢清明,很多人都習慣用燒紙錢等方式祭掃,以表哀思。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各地高度重視清明節祭掃工作,倡導現代文明新風。如今,採用鮮花祭掃、植樹紀念等低碳環保祭掃方式的群眾明顯增多,燒紙化錢、使用迷信低俗祭品的行為大幅減少,許多公墓甚至實現了“文明祭掃、無煙陵園”,不僅豐富了清明人文內涵,也使清明節成為傳遞親情、傳承文化、促進和諧的重要載體。
在北京,為方便市民安全祭掃、文明祭掃,今年清明節北京市共設立222處祭掃點,各祭掃點向祭掃群眾提供便民服務,免費發放黃白菊花,並免費提供擦墓描碑物品、祈福物品,營造平安、有序的祭拜氛圍。
在重慶,今年清明節期間,重慶市民政局和重慶市殯葬事業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走進大小社區,向居民推廣鮮花拜祭、植樹拜祭、踏青遙祭和家庭追思會等祭掃方式。同時,重慶市積極倡導“科學、文明、節儉、環保”的喪葬新風尚,在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生命文化教育基地開展緬懷先烈、禮敬先賢、追思先人等主題教育和紀念活動,旨在傳承清明節優秀傳統文化。
在陜西西安的500余個社區公祭點,不時有居民走到公祭桌前獻上手中免費領取的鮮花,並通過宣讀詩文、訴說往事寄託哀思,表達對親人的懷念。很多居民表示,沒有煙熏火燎,只有詩文與鮮花,這樣的祭掃更有意義。
如今,“入土為安”的傳統思想正悄然改變。隨著各地生態安葬模式的逐步推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修墓、不立碑,而選擇將逝者骨灰葬于綠樹下。在眾多生態墓園,紙錢不再是寄託思念的必備品,給同親人相伴的樹木澆水剪枝,已經成為嶄新的風景線。有前來祭掃的群眾表示,一束花,一棵樹,何嘗不能寄託哀思?看著它們不斷成長,仿佛能夠感到已故親人並沒有遠去。
群眾觀念的轉變離不開政府相關部門全方位宣傳生態祭掃新理念。目前,由民政部製作的殯葬職工公益宣傳片《人生最後旅程的謝幕師》、生態安葬動漫短片《生命的句號可以如此美麗》,以及北京、天津、吉林、寧夏等省區市製作的文明祭掃宣傳片在網路、微信、微博上被廣泛傳播和留言點讚。廣東、湖南等注重發揮殯葬服務機構宣傳主陣地作用,舉辦殯儀館開放日、殯儀服務展示日等活動,引導媒體和公眾了解殯葬工作。同時,各地深入宣傳殯葬新理念新風尚和殯葬行業新面貌新典型,注重宣傳正確的生死觀、孝道觀,加強精神文明、生態文明教育,講好殯葬行業故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為確保清明祭掃工作平安有序,各地強化安全紅線意識,深化部門協調機制,制定完善應急預案,組織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活動,嚴防火災、踩踏等安全事故發生。河南、廣東、重慶、寧夏等省區市制發了清明祭掃活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密切協同公安、交管、消防等部門,加強祭掃高峰期和人員密集區安全管理,在重點區域採取限流分流措施,加強祭掃場所交通疏導和火源管控;遼寧、黑龍江、海南等省組成工作組,對祭掃安全服務保障工作進行專項督查。上海市清明節工作指揮部將全市44家公墓、6家骨灰堂納入視頻監控系統,20家公墓安裝了人流量統計系統,實現了祭掃安全承載力科學預測與管理。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作為我國極具傳統文化意味的重要節日,清明,少一分煙火,多一分誠心,就能真正做到風清氣正。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06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