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建“一帶一路”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訪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戰略研究部部長徐佔忱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4月22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佈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報告。近日,記者圍繞共建“一帶一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關內容採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戰略研究部部長、研究員徐佔忱。
徐佔忱說,近年來,全球化發展遭遇逆風,發達國家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全球經濟治理滯後和發展失衡問題突出。唯有發展才能消除衝突根源,唯有發展才能不斷增強和擴大信任。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正是把破解發展赤字作為解決所有問題的優先方向和關鍵舉措。
徐佔忱認為,共建“一帶一路”所體現的共用發展理念超越了傳統發展模式下的封閉性、零和性,體現了鮮明的開放性、平等性、包容性。共建“一帶一路”不是少數國家封閉的小圈子,而是堅持成員開放、議程開放、合作過程開放,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參與各方發展機會、發展權益和發展成果的共用。
徐佔忱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著眼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具有極其重要的實踐價值。共商就是“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強調平等參與、充分協商,以平等自願為基礎;共建就是各方都是平等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強調發揮各自優勢和潛力形成合力;共用就是兼顧合作方利益和關切,不搞“你輸我贏”或“你贏我輸”的零和博弈,不唯利是圖、轉嫁危機。
“共建要靠共商,共建才能共用。共建‘一帶一路’體現了這一過程的平等性、漸進性、持續性。”徐佔忱說。
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符合當代世界經濟發展需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大方向,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正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截至2019年3月底,中國政府已與125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173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已由亞歐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區域。
在徐佔忱看來,共建“一帶一路”內在地融入了利益共生、情感共鳴、價值共識、責任共擔、發展共贏等基本特徵,充分體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質要求。
徐佔忱認為,利益共生體現著命運共同體成員各方利益的正相關特點,共建“一帶一路”不僅保證個別成員利益的實現,而且成為每個成員利益發展的源泉;情感共鳴是命運共同體成員之間自然產生的心理認同,數千年古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交往互鑒,積澱形成了共建“一帶一路”特有的文化和情感要素。
價值共識反對為了個體利益損害共同利益的利己主義行為,共建“一帶一路”能夠最大化地消除疑慮和隔閡,文明交流互鑒將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責任共擔是命運共同體發展和運作的實踐要求,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為全球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體現了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責任擔當。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發展是福及全體、惠澤各方的發展。”徐佔忱說,共建“一帶一路”目標指向人類共同的未來,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將促進共贏發展,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26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