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 踐行者】廣州市老人院社工: 守護老年人暮年生活的靜美

2019-05-16 17:36:00
來源:金羊網
字號

  記者 麥婉詩 通訊員 廖培金

  早在2005年,廣州的社會工作服務尚在探索階段時,廣州市老人院已率先成立了社工部,並於2007年被確定為全國民政系統社工人才隊伍建設試點單位之一。常廣財就是2005年市老人院首次招聘的社工專業本科畢業生之一,梁娟娟則在2010年入職市老人院社工部,他們是該院社工服務發展路上的開拓者、助推手和見證人。

  廣州市老人院副院長 常廣財

  廣州市老人院副院長 常廣財

  (2005年8月參加工作,先後任廣州市老人院社工、社工部部長、社工部督導,現任副院長、社工師職務)

  服務“試水” 三次被拒門外

  2005年,剛從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的常廣財接到了一個來電,來電者告訴常廣財,“今年廣州市老人院首次招聘社工專業的畢業生,機會難得,可以一試”。

  其時身處內蒙古的常廣財,剛在當地的一所學校辦理了入職手續。但基於四年在社工專業的寒窗學習以及對社工行業的高度認可,他沒有任何猶豫,隨即就乘車來到了廣州參加市老人院的招聘,這一來就是14年。

  2005年,市老人院在“老年工作輔導小組”的基礎上成立了社工部。但當時院內的老人對社工服務並沒有什麼概念,老人需要心理輔導也不會聯繫社工,而其他部門還沒有建立起把個案轉介到社工部的工作流程,院內的社工服務系統還有待完善。常廣財回憶,“跟我以前設想的完全不一樣。”

  不出所料,常廣財首個接觸的個案就遇上了阻滯。

  一位老婆婆與同房間的老人因生活習慣的不同產生了矛盾,需要社工的介入調解。由於這位老婆婆有潔癖,常廣財第一次嘗試登門卻連門都進不了,剛開始只能站在門口與老婆婆遙望呼喊,“她耳朵又不是很靈,我倆只能越說越響,越說越大聲”。

  經過了三次的門口對話後,老婆婆終於肯讓他進門。“這只是成功接觸的第一步,”常廣財笑說,“老婆婆保持著退休前的職業習慣,記性好警惕性高。如果我所說的和她以前說的內容不一致,她會立馬表現出不高興,覺得你沒有將她放在心上。”通過長時間的耐心引導和真誠關懷,常廣財與這位老婆婆在調解事件後依然保持著非常好的關係,哪怕在她後來記性變得不怎麼好的時候,也會笑著和常廣財打招呼,仍會記得這就是當初在門口和她大聲聊天的“小常”。

  常廣財介紹,“其實老人的感受是很直觀的,你如果常常跟他們聊天,多和他們一起參與氣氛熱烈的活動,他們就會記住你,然後開始慢慢地接納你。”

  近年來,在社工部乃至全院的努力下,老人院社工服務的框架逐漸搭建完善,院內老人到社工部參與社工舉辦活動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社工服務已成為老人院服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助人自助於社工亦然

  “社工是一份生命影響生命的職業。”常廣財記得很清楚,這是大學時任課老師一句經常挂在嘴邊的話。開始並不懂,直到2011年接觸到一個個案,讓他開始對這句話有所感悟。

  當時在臨終關懷區有一位他常常與之接觸的老人,週五那天還跟老人交談甚歡,並相約在下週一繼續未完的話題。但到下週一常廣財再去探訪時,得到的就只有老人已離世的消息。“只能祈望最後一次的聊天,我所說的能夠從心理層面上給他安慰,讓他安然離世。”

  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離別後,常廣財對老人社工服務有了新的認識。“從接觸老人到被老人接納,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當花費了大量精力,工作初見成效之時,很有可能老人突然就離世了。”基於在臨終關懷區工作中的實踐認識和經驗總結,常廣財將之匯總到一本名為《為霞滿天》的書中,該書專門介紹養老機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經驗,前後共印發了過千本,分別贈與各地前來市老人院學習的民政工作者。從基層社工到社工部負責人再到市老人院的副院長,常廣財在社工領域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社會工作強調助人自助,一方面是我們運用專業知識幫助處於困境的老人獲得自己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讓他們的晚年生活更美好;另一方面,助人過程也是雙向互動的過程,我們在關懷老人的同時,也從他們的生命歷程中汲取智慧,為人生增添不一樣的色彩。”常廣財認為這就是從事老年人社會工作的積極意義。

  廣州市老人院社工部副部長 梁娟娟

  廣州市老人院社工部副部長 梁娟娟

  (2010年2月進入廣州市老人院從事社工工作,先後任寧養服務社工、社工部督導,現任社工部副部長)

  改變寧養服務被敬而遠之的“尷尬”局面

  記者在市老人院社工部心理諮詢室見到梁娟娟時,她剛開完老人院的例會,在會上彙報了社工部的重要課題,沒來得及喝上一口水就對記者說起了她進入市老人院工作的機緣。

  在梁娟娟的記憶中,作為居委會工作人員的母親一直很忙碌。每年汛期來臨之際,母親甚至需要日夜輪值,參與搶險救災工作。因母親工作繁忙分身乏術,梁娟娟自小跟著母親在社區內入戶走訪,進行居民調解等工作。經過長年累月的耳濡目染,梁娟娟對民政工作有了一份獨特的感情,所以當她告訴母親考入了社會工作專業時,母親的反應就是,“社會學好啊,畢業以後跟著我幹。”

  2009年,研究生畢業後的梁娟娟並沒有如母親所願留在武漢,而是來到廣州謀求發展。她調侃道,“本科畢業後沒能當上社工就去讀研了,誰知讀完研還是沒能在當地找到滿意的工作。後來知道身邊的同學、師弟師妹都選擇到廣州深圳發展,也就跟著來了。”

  次年2月,梁娟娟進入到市老人院社工部工作。這位執著于從事社工行業的女孩從應聘時就了解到,等待她的將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廣州市老人院從2010年開始實施“生命關懷計劃”。梁娟娟回憶,“生命關懷計劃”中的寧養服務在那時是處於比較尷尬的局面,“即便那些對生死看得很淡的老人也不願意住在慈愛樓5樓(寧養服務區)。”

  梁娟娟也在工作過程中聽到老人說這裡死氣沉沉,給人的感覺就“不吉利”。甚至還有老人調侃說,“住在5樓就是因為這裡離天堂更近。”

  為了改變老人對寧養服務的“不良”印象,梁娟娟和同事決定對該區進行一次“大改造”,增添生活氣息、改善居住環境。他們在每個房間門口添置了花草,為每位老人的床前增設一個小地方,讓他們擺放生活照片、紀念物品,同時在老年大學定期開設生命教育課程、舉辦臨終關懷日等活動。

  細節最能打動人,經過一系列的改造後,老人紛紛表示寧養服務區的生活氛圍變得溫馨,對這裡也不再排斥,而這個名為“讓春天住進老人家”的環境改造項目,後來被推廣至院內各區。

  培養新生老年社工 充分給予發揮空間

  2012年,梁娟娟開始負責社工部的督導工作。“雖然我不再直接從事臨終關懷社工服務,但仍留在院內的‘臨終關懷工作小組’指導工作。”經過多年的累積,梁娟娟總結了大量有關寧養服務的工作經驗,並總結了多篇與臨終關懷、生命教育相關的個案和文章,希望能夠將經驗推廣出去,把市老人院的寧養服務打造成社工服務項目的一個品牌。

  梁娟娟笑侃,80後的自己已經成了社工部的“元老”,工作任務也更加繁重。從日常跟老人溝通,到對接高校義工資源、院內老年義工,對接愛心企業個人、帶著新的社工同事適應環境等各項工作,都需要她“搭把手”。

  在培養新一代的社工方面,作為社工部副部長的她,表示會盡可能給予發展空間。“例如前段時間,一位社工說想策劃一個‘美麗家園’的評比。在聽取了她的想法後,我只提供了大方向的指引和部分參考指導意見,活動細節的完善以及各項工作落實,是放手讓他們去做。我會盡力創造出條件,支援他們去自由地發揮。當然他們的表現也是很令人滿意的,雖然過程可能會比較艱辛,但最後還是能順利地完成任務。”

[責任編輯:劉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