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 |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綜觀我國發展的各個領域,農業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意義尤為重大。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推動產業振興。堅守耕地紅線,嚴格劃定和永久保護基本農田,建立完善農業生態補償制度,始終繃緊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既要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也要扶持小農生產,全面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益。釋放農業多重功能,加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休閒農業、會展農業、定制農業等新業態,讓農業有文化說頭、景觀看頭、休閒玩頭,讓農民更有賺頭。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推動人才振興。把優秀幹部充實到“三農”戰線,把精銳力量充實到基層一線,做好“選人”“育人”“用人”文章。“選人”就是組織引導和幫扶支援一些對農業有興趣、對農村有感情的職業農民、高校畢業生、外出務工人員、鄉賢等運用自己掌握的資金、技術、人脈,返鄉興辦實業、發展產業、帶動就業。“育人”就是要為青年幹部成長“培土施肥”,充分發揮老幹部、好“導師”傳幫帶作用,德智並重、全面發展,讓“好苗子”成長為“好幹部”。“用人”就是要不拘一格、放手使用青年才幹,“猛將起于基層”,要為他們奮勇創新、脫穎而出創造環境。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推動文化振興。“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在農村,文化的根在農村。”我們既要傳承鄉土美德,把守望相助、孝親敬賢、耕讀傳世等傳統美德傳承下來、弘揚開來,“德”潤萬家;也要走好特色之路,充分挖掘歷史傳統、風土人情、民間藝術、鄉間美味等文化資源,融入到景觀設計、村莊建設和鄉村發展規劃之中,使“鄉愁”記憶與傳承形成常態,推動農文旅融合的創新性轉化與發展;更要促進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發展,使農民綜合素質和健康水準進一步提升、農村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推動生態振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也是廣大農民的熱切期盼。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下氣力抓破壞生態環境的反面典型嚴厲懲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投入,打好“拆、治、改、建、管”組合拳,持續深化農村生態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立足自然風貌、文化保護、優勢特色等,高標準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帶動鄉村旅遊轉型升級,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激發源源不斷的後續動力。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推動組織振興。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雁”。著力加強黨在基層的領導力量,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切實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和幫帶提升作用。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加快構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形勢使然。依靠著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不折不扣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一總方針落實到“三農”各領域、各環節,扎紮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向前推進,必將譜寫新時代“三農”工作新篇章,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鄉村力量。
作者: 葉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