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局面,關鍵點有哪些
【智庫答問】
本期嘉賓
中國WTO研究會副會長、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 霍建國
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 胡必亮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 屠新泉
1、面對逆流,中國最好的應對是更有力、更堅決地擴大開放
光明智庫:習近平主席在6月底的G20大阪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國將“進一步推出若干重大舉措,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局面,努力實現高品質發展”。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局面,在當前國際格局下有何重要意義?
霍建國:今年的G20大阪峰會在國際形勢複雜變幻的關頭舉行,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的重要發言備受矚目。講話不僅明確指出了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和貿易問題面臨的挑戰和困難,而且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原則和路徑,充分顯示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應有擔當,體現了中國在解決國際問題方面的智慧與定力。在講話中,習近平主席擲地有聲地宣佈了中國將要採取的五項重大開放舉措,以實際行動充分說明:不管世界風雲如何變幻,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是始終不變的;強調開放不僅是中國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合理選擇,也是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內在需要與迫切任務。各項開放舉措不僅有總體要求,而且有具體內容,為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市場提供了一個明確、積極的信號,有助於世界各國看清並排除市場上普遍存在的各種干擾因子。鋻於中國經濟的體量及其影響力,可以說,中國經濟的高水準開放是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極強的穩定因素。
屠新泉:當前世界經濟面臨民粹主義、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逆流,經濟全球化遭遇重大挑戰,我國也面臨一些國家的非法限制和不實指責。當此形勢,中國最好的應對是更有力、更堅決地擴大開放。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應當以實際行動支援經濟全球化,維護國際經濟治理大局,這也符合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高品質發展必然依賴於對國際市場、國際資源和國際智力更加廣泛、全面的利用,加快擴大對外開放,將有利於中國與國際經濟體系更好融合。同時,擴大對外開放也可以促進國內企業在競爭壓力下提高創新意識、提升創新能力,開拓新的市場、技術和資源,推動企業自身乃至國民經濟整體高品質發展。
胡必亮:目前,中國已經站到了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的新起點上。在世界經濟面臨極大不確定性的時刻,中國以開放引領發展,努力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對於國內而言,此舉是以開放促進改革深化;對於國際而言,是中國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世界,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以中國方案推動世界更好發展。
2、多路並進的開放戰略已經取得顯著效果
光明智庫:近年來,我國在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局面方面,打出了哪些組合拳,效果如何?
霍建國:對外,我國首倡的共建“一帶一路”進展順利,在共商共建共用原則的指引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方面的推進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對內,我國已經成立了1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貿港的建設正在提速。自貿試驗區不僅將在對外開放、擴大利用外資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而且將在穩定國內經濟增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這些自貿試驗區的引領下,各地奮力探索,必將形成更加健全、更有活力的改革開放新局面。
我們也要看到,當前在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下,有人擔心中國的外資會外流,有些加工業面臨外遷壓力。事實證明,只要我們堅持高水準開放,加快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就能有效對衝任何外來的衝擊和影響。保持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我們有信心。
屠新泉:近年來,我國從多個方向、在多個層面推進全面開放新格局。一是通過建設一批自貿試驗區,開展自主擴大開放的試驗,在形成有效經驗後向全國推廣;二是多次自主削減最惠國待遇關稅,大幅降低實際關稅水準,6年來5次公佈、修訂外商投資負面清單,不斷減少對外資準入的限制措施;三是通過雙邊和區域談判,加快擴大對特定市場的開放幅度,如近期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等;四是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談判,承擔與我國發展水準相適應的國際義務,如加入資訊技術協議2.0、貿易便利化協議等。總體看來,多路並進的開放戰略已經取得顯著效果。
目前,產業領域的對外開放是在已有水準上的擴展和深化,其邊際增量和新增影響相對有限,而且國內產業已經適應了較為激烈的國際競爭,因此,進一步擴大開放不會對國內產業造成顯著衝擊。但是,由於當前的開放越來越涉及國內規制的調整,擴大開放對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影響將更為顯著,尤其是數字經濟、網際網路、文化、金融等領域的開放。如何在擴大開放和有效監管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是未來我國政府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3、貿易保護主義的上升從來都伴隨著經濟競爭力的下降
光明智庫:從世界歷史的視野考察,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是普遍現象還是偶發現象,其根源何在?如何更好地凝聚各方共識,共同應對?
霍建國:從歷史發展規律看,凡是推行單邊主義、霸權主義的大國或區域集團都是慘澹收場的。歷史上很多看似強大的帝國,在經歷了從單邊主義到霸淩主義的發展過程後,都沒能逃脫衰敗的命運。貿易保護主義的上升從來都伴隨著其經濟競爭力的下降。貿易保護主義和霸淩主義,看似來勢洶洶,其實正反映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巨大變化。在這一變化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歷史鐵律會持續發生作用。
屠新泉:從世界歷史來看,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絕非主流,也代表不了發展趨勢。世界進入工業化發展進程之後,國際貿易和投資成為必然選擇,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資源和市場實現有效的資源配置和市場運作,相互依賴是市場經濟的自然結果。二戰結束以來特別是冷戰之後,經濟全球化已經得到深度發展,各國經濟通過全球價值鏈相互融合、相互依存,高度一體化的世界市場已經無法人為分割。試圖通過單邊主義的方式實現本國優先、單邊獲利,這從經濟學上來說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也是無法實現的。應對當前有所抬頭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一方面,國際社會要團結起來,形成勇於對抗單邊主義的合力,共同維護多邊主義的基本秩序;另一方面,要客觀看待經濟全球化對特定產業、地區的衝擊,鼓勵各國構建合理的產業調整機制以及相應的國際規則,在確保經濟全球化大局的前提下,給予各國一定的政策空間,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國內經濟和社會挑戰。
4、新增加的外資將主要集中于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光明智庫:營商環境和外資平等待遇問題一直廣受關注。習近平主席此次宣佈將持續改善營商環境、全面實施平等待遇,落實這些舉措的關鍵點何在,預計將釋放哪些紅利?
霍建國:當前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局面,關鍵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放寬市場準入,切實落實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這主要解決的是外資投入的管理體制問題;二是在放寬外商投資限制的同時,解決好外資準入後的國民待遇問題,即對在中國境內註冊的各類企業平等對待,建立健全外資企業投訴機制,加大力度保護外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只有在開放的同時解決好外資的國民待遇問題,外國企業才能減少後顧之憂,更大力度地來華投資興業。如此,憑藉中國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魅力,不但已有的外資會更加穩定,新的投資也會隨之不斷增加,進一步夯實我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基礎,增強我國經濟的發展潛力。
屠新泉:積極利用外資是我國改革開放最成功的經驗之一,外資企業不僅帶來了資本,更重要的是培育了我國的企業管理人才、帶來了國際銷售渠道、激發了市場競爭精神。近年來我國多次發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已經大幅度減少了正式的限制措施。除此之外,外資企業在華投資和經營面臨的更大問題是營商環境。因此,營商環境改善的核心問題在於加強市場化和法治化,盡可能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盡可能縮小政府的自由裁量權,提升立法的細緻化水準,提高執法的透明度。持續改善營商環境,不僅有助於提高我國市場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更有利於鼓勵和保障各類企業在我國市場釋放活力、公平競爭。
胡必亮:進一步改善中國營商環境應抓住兩個要點:持續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繼續減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預;進一步減少對外商投資的限制條件,吸引更多國外企業走進來,更大力度地推動中國經濟融入國際。
今年3月,全國人大已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外國投資者、投資企業將不僅享有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而且在準入後也能享受國民待遇。這就從法律上解決了外資平等待遇的問題,不僅有利於推進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也有利於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健康高品質發展。
在中國目前的市場狀況下,在不斷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新增加的外資將主要集中于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因為外資在這些產業發展方面有突出優勢。今後更多的外資進入,將直接有利於進一步推進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促進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新一輪外資規模化進入中國,也有利於提升中國整體的科技水準、人力資本水準以及中國百姓的消費水準。
在為此積極做好準備的同時,我們也要特別注意幾個相關問題:在更加複雜的環境和條件下,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政府宏觀經濟調控;要加強對資本流入流出的管理,防止因為外資大出大進而形成風險與隱患;隨著更多外資進入中國,我國其他相關配套改革必須同步進行、及時強化,如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稅制的進一步改革與完善,以及相應法律制度的健全與完善,等等。只有這樣,中國經濟的韌性才會在變動中進一步增強,中國經濟防風險、抗風險的能力也可借此進一步提升。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2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