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3%!創新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動能
科技日報記者 劉垠
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3%!2019年經濟“半年報”近日出爐,上半年我國GDP總值超45萬億元。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不少網友給“穩”字當頭的中國經濟紛紛點讚。
近日,在國新辦舉行的上半年國民經濟運作情況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直言,在國內外形勢比較複雜的情況下,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運作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也在優化調整。
在毛盛勇看來,GDP增速6.3%來之不易,這是一個“含金量比較高的速度”“有後勁支撐的速度”。來自國家統計局的一系列數據印證了這一說法,也彰顯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
不僅是就業、物價、收入等民生指標表現較好。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0%。在投資增勢基本平穩的情況下,第三產業投資增長7.4%,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4.1%。高技術製造業投資、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10.4%和13.5%。
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明顯高於規模以上工業,成為上半年經濟數據的亮點之一,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品質持續提高,向價值鏈高端邁進的步伐加快。行動通訊設備、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等一批新產品、新技術,正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
截至2018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突破564萬輛,中國佔比達52.8%,連續4年居世界首位。
讓我們將目光轉向頻頻上頭條的“5G”話題。6月6日,中國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這意味著5G商用元年大幕開啟。作為全球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創新的集中領域,5G的發展將支撐應用場景由移動網際網路向移動物聯網拓展。目前,我國5G中頻段系統設備、終端晶片、智慧手機處於全球產業第一梯隊。
《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8%,其中,基礎研究經費1118億元。
隨著創新投入力度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正為中國經濟注入強動能。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第一,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全球第二,“2018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7位,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世界首位,科技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日益凸顯。
5月23日,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填補了航空與高鐵客運之間的旅行速度空白。
世界最大單體航廈,5座1萬平方米的“空中花園”,智慧化程度最高,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6月30日,集眾多光環于一身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主要工程竣工,並計劃3個月後開航。大興國際機場創下多個“世界之最”,背後是多項“中國技術”的加持。
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也來自創新環境的持續改善。目前,我國70%以上的技術創新來自中小企業。企業主動銳意創新,政府著力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良好創新氛圍,助力企業輕裝上陣。2萬億元減稅降費“大目標”正在由“出政策”轉向“抓落實”;放寬市場準入、優化營商環境;打破行政壁壘,讓各類創新要素自由流動……
各項減稅降費政策落實得怎樣?日前,國家稅務總局派出36個督查組,嚴督實查促減稅降費落地生根。“作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減稅降費政策就是最好的‘天使投資’,為企業發展提氣鼓勁。”安徽航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劉翠雲介紹,今年以來,受惠于增值稅降率、土地使用稅減徵等利好政策,企業獲得減稅34萬多元。
減負不忘賦能。7月22日,備受關注的科創板迎來首批25隻新股的掛牌交易。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是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主要承擔著支援有發展潛力、市場認可度高的科創企業發展壯大,以及發揮改革試驗田兩方面使命。
與此同時,我國有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超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資源;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1億多個市場主體……
面對比較複雜的外部環境和經濟下行的壓力,我們還擁有強大的國內市場,消費升級帶來的巨大機遇,科技創新的強勁驅動,貨幣、財政、產業等宏觀政策仍有較大發力空間,這都是中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底氣所在。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中國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