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論: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2019-07-30 11:0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近年來,我國對鄉村文化建設更加重視,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成效斐然。中辦國辦日前印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加快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讓農民共用城鄉優質文化資源”,再次凸顯了這一建設的重要性。

  現代資訊技術的發展,虛擬現實、圖像處理與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逐漸成熟,讓我們可以更好記錄保存鄉村文化資源。比如,通過“影像記錄”與“數字館藏”來記錄民間節慶、戲曲、鄉風民俗以及地理風貌、物產、生產與生活狀況,讓農民了解農村的文化瑰寶,增強文化自信;推行“鄉村記憶工程”、 建設“鄉村博物館”, 讓人們找到“根”的歸屬感,留住鄉愁。可以說,數字化使鄉村傳統文化的創作力、表現力、傳播力和影響力得到了提升,讓鄉村文化建設呈現出新氣象。

  當前,有些地方建立了對少數民族鄉村文化進行數字化採集的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項目,有的地方積極開展對中國古村落文化的數字化整理及利用工作,還有很多地方通過新媒體手段保存鄉村文化記憶,等等。但與此同時,由於認識和條件上的限制,我國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還存在一些短板。比如,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網路開放共用程度不夠,一些鄉村文化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數據庫很少向社會公眾開放,沒有實現資源的共用。又如,特色鄉村文化建設趨於“同質化”,存在“千村一面”等現象。此外,在傳播層面,也存在對鄉村文化資源的傳播力度不夠等問題。

  補齊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的短板,需要積極探索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的新路徑,讓農民能夠共用城鄉優秀文化資源。要重視建設鄉村公共文化網路和文化設施,建立統一的文化資源數字化標準,促進文化資源的共用。一方面,將鄉村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通過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向外傳播,使得鄉村文化資源能夠實現資源共用;另一方面,城市的優秀文化同樣需要通過這一網路傳播到鄉村,將城市優秀的文化資源如博物館、電影、講座、戲曲等內容同農村共用。通過文化資源共用,把村民的教育培訓、文化圖書閱讀、科技科普推廣、文體娛樂等活動融于一體。

  讓鄉村文化建設發揮凝聚人心的作用,還必須注重鄉村文化資源的傳播工作,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就物質文化層面而言,鄉村社會特有的物質文化如鄉村建築、古村落,以及田園景觀、自然風光等,是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的重要內容。從非物質文化層面來說,民族節慶、傳統習俗、傳統曲藝等文化資源,也非常珍貴。這些鄉村文化資源同VR/AR等先進的數字傳播技術結合起來,借助微博、微信、微視頻和客戶端等大眾傳媒,能夠更好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等文化產業,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播,構建文化傳統價值認同,推動鄉村振興。

  鄉村文化中蘊含著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是理解中國文化的入口。推進鄉村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促進鄉村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發展,將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文化動能。

  (作者為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30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