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人民幣匯率“破7”與“8·11”匯改有五點不同
8月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離岸和在岸市場雙雙“破7”,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近日,有些市場參與者將本次“破7”與“8·11”匯改進行比較。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一次性貶值近2%,同時人民銀行宣佈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改革。“8·11”之後,人民幣曾經面臨一年多的持續貶值壓力,外匯儲備從4萬億美元降至3萬億美元左右。
這次“破7”之後,會不會重現“8·11”匯改之後的持續貶值壓力?就相關問題,《金融時報》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馬駿博士。馬駿認為:“仔細比較近年來我國外匯市場的這兩件大事,現在與“8·11”期間所面臨的市場環境至少有五點不同。這次人民幣更有底氣。”
馬駿強調的五個不同點包括:
第一,“8·11”匯改前人民幣跟隨美元大幅升值,而今年並沒有。2011年至2015年,美元指數升值26%;國際清算銀行測算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也升值30%。連續大幅升值為人民幣積累了較大的貶值壓力,更容易出現連續貶值和資本外流。而今年以來,美元指數基本在97左右波動,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也保持在116左右,並未積累過多的貶值壓力。
第二,近年來,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強,市場主體適應匯率波動能力也明顯提高,行為更加理性。“8·11”匯改前,人民幣長期單邊升值,微觀市場主體沒有應對人民幣貶值的經驗,某日出現較大貶值就容易導致恐慌。而近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彈性明顯增強,人民幣匯率波動率已經接近了主要發達國家匯率的波動率。多數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對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已經習慣,外匯風險對衝也更為充分,即使短期人民幣匯率波動有所加大,一般也不會導致恐慌。
第三,2015年前,資本流入總體較多,一旦匯率預期出現變化,流出就會比較明顯。在人民幣升值時期,部分企業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較強,一些資金繞過資本流動管理措施流入境內,還有部分境內企業借入外債較多。這些資金對匯率預期十分敏感,2015年,我國外債總額頭寸就減少了3227億美元。這些情況在近三年內已經得到明顯改變。
第四,與2015年相比,目前中國企業和居民資產配置更為均衡,進一步調整的需求相對有限。2014年年末,我國企業和居民持有境外資產總計2.5萬億美元,境外負債總計4.8萬億美元,凈負債2.3萬億美元;2018年年末,我國企業和居民持有境外資產增至4.2萬億美元,增加了1.6萬億美元,境外負債總計5.2萬億美元,凈負債1萬億美元,減少了1.3萬億美元。經過這些年企業和居民主動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增加外幣資產配比,匯率變化對企業和居民資產負債表的衝擊會更小,不容易導致大規模的資產配置變化。
第五,“8·11”匯改前股市經歷了劇烈波動,而今年股市運作相對平穩。“8·11”匯改前,上證綜指從6月12日的5166點跌至8月10日的3928點,跌幅達24%。匯改期間的匯率貶值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市與匯市風險的互相疊加,加之加杠桿行為的普遍存在,使兩個市場形成衝擊放大機制。與2015年相比,今年股市表現相對平穩,沒有成為導致匯率貶值的原因。
基於以上理由,馬駿說,“近年來我國外匯市場供求更為均衡,居民資產配置更為多元,匯率彈性已經明顯提高,單方向貶值和升值的壓力都不大。與三年前相比,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保持基本穩定的底氣更足。” (原題為《馬駿:人民幣匯率“破7”與“8·11”匯改有五點不同 保持基本穩定底氣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