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地震實驗場 凝聚幾代科研人的夙願

2019-08-15 13:41: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我和我的祖國

  位於川滇地區的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以下簡稱實驗場)是集科學研究、基礎觀測、成果應用和服務於一體的、全方位的實驗場所。最近,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表示,一年來,實驗場建設進展順利,已在實驗場新增觀測站360個,並積累了一批觀測數據。

  6月17日發生的四川長寧地震中,實驗場充分利用已形成的科技能力和科技條件支撐應急會商;發揮創新和國際合作平臺作用,組織開展主震震源機制研究;公開主震的地震波形數據,實現數據資源共用的目的。

  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新近建設的、被全世界地震科學家們寄予厚望的實驗場,從幾十年前就已經開始醞釀。地震科學家們認為,它凝聚著幾代中國地震人的夙願、希望和智慧。

  實驗場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建立的國家地震局滇西地震預報實驗場。滇西實驗場是當時全球六個地震預報實驗場之一,具有重要的國際地位,曾在我國地震科學的國際交流中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寄託著老一代地震學家的理想。

  2019年,我國建設實驗場的消息一齣,地震人紛紛積極響應。著名地球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陳顒,聽說實驗場即將啟動科學設計,第一時間提供了大量珍貴的滇西實驗場實物和文獻資料,並主動要求講一講實驗場的歷史。

  著名地球動力學家、中科院院士石耀霖也對實驗場建設提出多條建議,並專門做了彙報文案,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為實驗場科學設計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意見。

  實驗場的科學設計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時,有一位老專家來信書面提交了他的意見,他就是我國著名區域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李廷棟。李廷棟年逾耄耋,仍關心著實驗場建設。他一筆一畫、逐字逐句地對實驗場科學設計進行了修改,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工作人員表示,他的字跡工整而俊秀,讓人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對我國地震事業的熱愛,以及對實驗場建設工作的支援。

  這樣的故事在實驗場科學設計的過程中不勝枚舉。工作人員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實驗場科學設計凝結著10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來自北京大學等21家高校、科研院所30多位專家的智慧。據統計,關於科學問題和科學認識提出的問題就達到347條,予以落實的達265條;完成了內容和文字規範性、合理性方面的6次集中修改;從啟動科學設計編寫起,累計修改條目超過1000條。最終,提出實驗場科學設計聚焦地震科技原始創新,突出大陸型地震研究和“從地震破裂過程到工程結構響應”全鏈條設計理念,瞄準了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充分調研了國內外地震研究最新進展,描繪了我國地震科學研究未來十年的戰略行動。

  實驗場科學設計一經問世,便在地震學界引起了熱烈反響。實驗場承載著地震人的夢想。實驗場也成為我國地震科技國際合作的一座新橋梁(李 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