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已病,還要治未病
找出問題,關鍵要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既要立足“已病”,也要著眼“未病”。如何兼顧治病和防病?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3篇來稿,探討防身治病的有效措施。
——編 者
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
秦炳武
一位朋友被評為“城市好人”,他的事跡鮮活生動,讓當地黨員幹部學有榜樣、幹有尺規。全市召開警示教育大會,通報了一批“四風”典型案例,同樣是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讓一些黨員幹部紅臉出汗、知錯知止,發揮了“通報一起、警醒一片”的作用。
有人說:防身治病是在人的頭腦中搞建設,必須直擊心靈。現實中,一些警示教育效果不理想,一些地方的典型宣傳不到位,究其原因,有的講述空洞、缺乏案例,有的剖析不足、難引共鳴,有的遙不可及、無法信服。而身邊的故事最能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因為處境相像、工作相似、考驗相同,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更行之有效。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宣傳正面典型,宣傳黨員幹部身邊可信可學的先進人物,推廣一批可複製可普及的好經驗。要深刻剖析反面典型,以案例明法紀、促整改,發揮警示作用。”跟隨榜樣足跡砥礪前行,深思反面教材查擺問題,才能打好思想“預防針”,增強自身“免疫力”。
防身治病是目的
張 寬
某市紀委監委設有一間清風茶室,由紀委書記請一些需要提醒的黨員幹部喝茶談話。喝茶談話只是形式,“防身治病”才是目的。
端上一杯茶,聊聊工作生活,讓“咬耳朵,扯袖子”成為常態,指出危險苗頭、不良傾向,幫助黨員幹部反思自身的問題,汲取教訓,認真改正。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尤其在第一種形態上防微杜漸,運用第二、三種形態防止進一步“惡化”,這樣才能幫助黨員幹部建好“免疫系統”。
“上工治未病”。治未病重在日常,貴在堅持。如果說依照法紀切除“毒瘤”是事後懲罰,談話與批評則集中於事前、事中環節,將疾病消除于“腠理”。將主題教育的成果落實于日常的點點滴滴,方能補足思想之鈣、築牢思想堤壩,將風險隱患消除于源頭。
把問題放在陽光下
莊永明
一些地方實行黨員幹部違紀違法公開曝光制度,只要違紀違法,一律實名曝光。規定很“硬”,執行很嚴,見效很快。曝光為啥靈光?就在於動真碰硬、不講情面。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讓問題見見陽光,對違紀違法者是處罰,對其他黨員幹部則是教育,起到“曝光一個、警醒一片”的效果。相反,如果把制度當“稻草人”、見到問題當“過路人”、不敢批評當“老好人”,對違紀違法行為視而不見、隱而不發,只會錯過“治療時機”,引發更多問題。
有人認為公開曝光不近人情。但嚴管就是厚愛,這恰恰體現了對黨員幹部的關愛之情。通過暴露問題“明確底線”,通過嚴厲問責督促“守住底線”,就是為了樹立法紀的權威,讓黨員幹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有了祛邪扶正的機制和嚴格執行的力度,法紀才會成為帶電的高壓線,發揮治病又防病的作用。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1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