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閆萍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是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輔助讀物,有助於廣大幹部群眾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綱要》第三部分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這一部分首先提到“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奮鬥。
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源自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守初心,就是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守初心,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時刻不忘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永遠不能脫離群眾、輕視群眾、漠視群眾疾苦。”
縱觀歷史,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探索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要解決農民的根本利益問題,就必須解決土地問題,黨領導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黨的七大把“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正式寫入黨章,成為共產黨員的思想引領和行為規範。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繼續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共產黨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強調要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增進人民福祉,強調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歸宿,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和執政為民的責任擔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先後提出了包含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強調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黨的執政水準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帶領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成為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奮鬥目標和歷史使命,成為檢驗黨和政府人民性的“試金石”。
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基於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民情懷
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真摯的人民情懷。《黨章》總綱中規定:“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這體現了流淌在中國共產黨人血脈中的真摯的人民情懷。習近平總書記在回答義大利眾議長菲科提問時深情表達:“這麼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動情地講:“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他們吃得怎麼樣、住得怎麼樣,能不能過好新年、過好春節。”這都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為人民發聲、為人民辦實事,把使命扛在肩上,做人民的公僕和勤務員的境界,關心群眾生活、心繫群眾冷暖,全身心地投入到為人民創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中的激情和為民擔當的博大胸懷。
真摯的人民情懷賦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奮鬥目標時代溫度。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是回應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體現新時代真摯人民情懷的重要標識。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作出重大判斷,對民生事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新時代帶領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不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黨員幹部必須要飽含深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人的真抓實幹
“擼起袖子加油幹”。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是一個重大理論問題,更是一個重大實踐問題。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將之轉化為為人民服務的生動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強調,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鬥。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中國共產黨人一貫強調,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強調經濟發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質基礎,離開經濟發展談改善民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的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如果發展不能回應人民的期待,不能讓群眾得到實際利益,這樣的發展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我們黨堅持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著力提高民生保障水準,始終把民生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從織密民生保障網到推進脫貧攻堅戰,從擴大就業到深化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領域改革,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民生舉措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至2017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5年;至2018年,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81.7%,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99.95%,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100.9%,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4.2%,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已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準;至2018年9月,全國共設立法律援助機構3200余個,法律援助工作站7萬餘個,建立看守所法律援助工作站2500多個,法院法律援助工作站3300多個,實現在看守所、人民法院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蓋;至2018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1660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7%。2017年,中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76.7歲,高於72歲的世界平均預期壽命;至2017年,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互助型養老設施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15.5萬個,全國經濟困難的高齡老年人津貼制度實現省級全覆蓋。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要內容。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鬥,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永遠保持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以人民憂樂為憂樂,以人民甘苦為甘苦,努力為人民創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26日 05版)